2021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20
  • 全选
    |
    专家论坛
  • 都二霞, 李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385-389.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1
    摘要 ( 548 ) PDF全文 ( 3101 )   可视化   收藏
    蟑螂又名蜚蠊,俗称“小强”,约3.5亿年前已在地球上出现,是最古老的昆虫类群之一。蟑螂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和繁殖力,且携带大量病原体,是世界性卫生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该文从食性解毒及共生微生物、天然免疫、生长繁殖、断肢再生4个研究方向对其生物学及生命过程进行概括总结,从分子水平揭示其为“小强”的科学奥秘,以期为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媒介生物病原学监测专题
  • 栗冬梅, 周若冰, 李寿江, 鲁亮, 饶华祥, 宋秀平, 李庆多,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390-39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2
    摘要 ( 358 ) PDF全文 ( 202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作为指示菌基于MinION纳米孔高通量测序平台评估一种针对鼠传病原体的实时检测技术。方法 选取巴尔通体培养阳性的野外鼠脾和肺组织样品,提取全基因组核酸,应用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常规PCR扩增后的桑格测序(Sanger sequencing)和纳米孔测序,比较一代测序和三代纳米孔测序的结果,检验纳米孔测序技术对鼠传病原体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 16S rRNA基因常规扩增后经桑格测序有12份样品未鉴定出巴尔通体,纳米孔测序全部鉴定出巴尔通体。每份样品用于分类分析的reads数为4~609 424个,reads长度以1 500 bp为主,平均准确率为79.2%~92.0%,以巴尔通体检出为主,其reads数为1~77 833个。应用云端实时分析软件EPI2ME在测序开始后30 min内即产生鉴定结果。此外,多个样品还鉴定到布鲁氏菌。原始浓度大小对测序数据产出有影响,低浓度总数据量和reads数量明显减少。清洗步骤可明显降低测序芯片中残留核酸片段,但是不能完全去除,残留比平均值为1.4%。结论 16S扩增子纳米孔测序,可用于啮齿动物脏器组织病原体的直接、实时检出鉴定,纳米孔MinION测序便携、简单的操作以及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将为现场检测和病原监测工作提供便利。
  • 饶华祥, 于娟, 李寿江, 宋秀平, 栗冬梅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398-40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3
    摘要 ( 302 ) PDF全文 ( 153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藏高原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小型哺乳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和基因多态性,为当地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型哺乳动物,采集肝脏和脾脏组织进行巴尔通体培养分离,对可疑菌落进行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PCR扩增并测序,利用BLAST和MEGA 7.0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DnaSP 5.10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21只,其中长尾仓鼠10只,大林姬鼠6只,小家鼠4只,根田鼠1只,另捕获1只食虫目鼩鼱科动物,除根田鼠外,其余4种小型动物均检出巴尔通体,总阳性率为59.09%(13/22)。肝、脾组织双阳性9份,肝脏组织单阳性1份,脾脏组织单阳性3份,肝、脾组织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45% vs 54.55%,P=0.62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出的巴尔通体分别为格拉汉姆巴尔通体(Bartonella grahamii,10株)、泰勒巴尔通体(B. taylorii,1株)、哈巴罗夫斯克巴尔通体(B. khabarovsk,1株)和日本巴尔通体(B. japonica,1株)。其中格拉汉姆巴尔通体是具有潜在致病性的优势流行株,溯源分析显示长尾仓鼠和小家鼠分离株与日本大林姬鼠分离株聚为一簇,而大林姬鼠分离株与当地高原鼠兔分离株聚为一簇。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不同鼠种所携带的格拉汉姆巴尔通体核苷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别,10条序列中存在8个多态位点,产生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622±0.13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3.200,核苷酸多样度为0.010,其中在152~251 bp间的片段多样度最高。结论 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小型哺乳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格拉汉姆巴尔通体为优势流行株,且具有遗传多样性,存在人类感染致病风险。
  • 杨小娜, 张琳, 侯学霞, 郝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04-41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4
    摘要 ( 345 ) PDF全文 ( 175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16S核糖体DNA(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结合实验室检测数据,研究蜱中病原微生物种群特点,为病原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山西省祁县优势蜱种50只,经形态学和基因鉴定后,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PacBio平台、高通量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分析蜱中微生物种类及各种群丰度情况;根据16S rDNA全长序列分析结果,利用PCR检测方法对可能存在的蜱媒病原体特异性基因进行鉴定,较为全面地分析蜱媒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 16S rDNA全长测序分析表明50只血蜱均携带贝氏柯克斯体、假单胞菌,8只血蜱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部分血蜱携带立克次体、埃立克体,但仅匹配到属一级的分类信息,无法确定所携带的基因种,在50只血蜱中未检出疏螺旋体。PCR检测结果表明,50只血蜱中检测到柯克斯体内共生体、伯氏疏螺旋体、米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 高通量16S rDNA全长测序分析可以同时检测出多种病原体,可提示当地的主要蜱媒致病菌,但也存在检测不全面、无法匹配到物种的缺点,与病原体特异检测方法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了解当地血蜱携带病原体的状况。
  • 何英, 殷启凯, 付士红, 王环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12-41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5
    摘要 ( 327 ) PDF全文 ( 167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我国分离库蚊黄病毒(Culex flavivirus,CxFV)毒株(SDDM06-11)的病毒滴度测定方法。方法 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C6/36细胞,感染库蚊黄病毒,加入甲基纤维素培养4 d,结晶紫进行染色,通过统计空斑数量计算病毒的噬斑形成单位。结果 使用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方法观察,发现CxFV(SDDM06-11)毒株感染C6/36细胞后形成清晰的圆形噬斑,大小如针尖,成功测定CxFV(SDDM06-11株)滴度在106.85pfu/ml。结论 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法可用于测定CxFV滴度。
  • 王琴燕, 付士红, 孙定炜, 许秀燕, 吴群, 曾林海, 李善干, 何英, 李樊, 聂凯, 许松涛, 殷启凯, 王环宇, 鲁晓晴, 梁国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15-42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6
    摘要 ( 371 ) PDF全文 ( 134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海南省琼中县吸血昆虫及其携带病毒的种类以及流行情况。方法 2019年8月在当地吸血昆虫孳生环境(羊圈、猪圈)中,使用“功夫小帅”牌紫外诱蚊灯进行标本采集并使用干冰运输到实验室。采用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 共采集到蚊虫3属34只(其中库蚊26只、按蚊1只和骚扰阿蚊7只)和蠓虫(待鉴定)1 450只。从采集的蠓虫标本中分离到1株可以引起白纹伊蚊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株(HNQZ1927),该病毒不引起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病变。经病毒基因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HNQZ1927为10个基因节段的环状病毒属病毒,该病毒基因编码区核苷酸(氨基酸)与环状病毒属中的西藏环状病毒(TIBOV)同源性为79.4%~98.7%(94.6%~100%),而与TIBOV以外的其他环状病毒同源性在1.2%~78.1%。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NQZ1927病毒与我国此前在西藏地区采集的圆斑按蚊中分离的TIBOV XZ0906及我国在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和多种蠓虫中分离的TIBOV处于共同进化分支。结论 海南省蠓虫分离的HNQZ1927病毒为TIBOV,这是首次从海南省自然界采集的蠓虫标本中分离到TIBOV 。
  • 闫冬明, 王文周, 王雪霜, 刘强, 吴兴彬, 赵宁,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王君,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22-42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7
    摘要 ( 450 ) PDF全文 ( 166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贵州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分布,为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用诱蚊灯采集蚊虫,将蚊虫分类鉴定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病毒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毒株系统发育树。结果 2019年6月在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和乌当区羊昌镇共采集到蚊虫3属9种共27 169只,其中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0.47%(13 712/27 169);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45.80%(12 444/27 169);其他蚊虫最少,占0.26%(70/27 169)。从黎平县中潮镇的蚊虫标本LK6110中检出1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毒株属于基因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结论 本次贵州省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羊昌镇以中华按蚊为主,中潮镇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并在黎平县中潮镇三带喙库蚊中检出JEV Ⅲ型病毒。
  • 赵嘉欣, 王玉姣, 李永香, 母群征, 夏青, 宋秀平, 栗冬梅, 鲁亮, 李贵昌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28-43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8
    摘要 ( 319 ) PDF全文 ( 140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小型兽类不同器官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有无差别,为恙虫病的病原学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选取2017年10月在河南省永城市采集的105只小型兽类的肝、脾、肺、肾、耳样本和2018年9-11月在北京市平谷区采集的324只小兽的肝、脾、耳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蛋白基因核酸片段,出现特异性条带标本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结果 永城市和平谷区小兽阳性率分别为10.48%和12.9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4,P=0.504)。相同地点小兽不同器官阳性率在0.98%~14.81%,经两两比较χ2检验,永城市小兽耳的阳性率高于其他4种器官,平谷区肝脏的阳性率高于脾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8,P=0.022)。两地之间比较,永城市小兽耳的阳性率高于平谷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5,P=0.011)。平谷区小兽脾的Shimokoshi型阳性率低于肝和耳,Kawasaki型不同器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0,P=0.455)。两地肝、脾检测结果合并后配对结果显示肝脏的阳性率高于脾脏。一致性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Kappa=0.015,P=0.744),肝脏、脾脏阳性感染一致性差。结论 永城市和平谷区小兽Kawasaki型的肝、脾、肺、肾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himokoshi型肝、耳高于脾。检测多种小兽脏器或多种器官混合可提高恙虫病东方体检出率,兽耳也可作为病原学检测样本。
  • 周敬祝, 刘英, 吴玉英, 田珍灶, 王月, 蒋维佳, 陆先华, 李世军, 梁文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32-43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9
    摘要 ( 419 ) PDF全文 ( 158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食用鼠种类构成及病原体携带情况,为今后鼠及鼠传疾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通过访谈了解当地少数民族食用鼠类情况,采用夹夜法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县4乡镇的山地林区开展鼠类调查并分类鉴定,解剖采集其脏器放于-20 ℃低温保存并运送至实验室;采用PCR技术检测鼠体携带钩端螺旋体(钩体)、汉坦病毒、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情况,并对其中2份鼠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标本141只,捕获率为20.74%,共计2科5属10种,其中食用最多鼠种为青毛鼠和白腹巨鼠。钩体检测阳性率为27.08%(13/48),Ⅰ型汉坦病毒阳性率为0.71%(1/141),Ⅱ型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2.77%(18/141),鼠疫菌均为阴性(0/125)。青毛鼠十二指肠分离到4种菌,均不具备致泻性,而白腹巨鼠分离到4种菌,其中2种具有致泻性。结论 青毛鼠及白腹巨鼠是山地林间优势种也是食用的主要鼠种,其携带钩体和汉坦病毒,应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具有较高的传播流行风险。建议加强该地区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重视鼠传疾病及其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降低该地区鼠传疾病的发病风险。
  • 实验研究
  • 王洋, 刘宏美, 郭秀霞, 宋晓, 王海洋, 程鹏, 王海防, 王怀位, 公茂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36-44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0
    摘要 ( 303 ) PDF全文 ( 143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克隆淡色库蚊表皮蛋白CpCPR117基因,分析其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为探索其抗药性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同源克隆从淡色库蚊Ⅲ龄末Ⅳ龄初幼虫中克隆CpCPR117基因编码区序列,并用邻接法与其他昆虫同源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该基因在淡色库蚊敏感和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不同发育阶段(Ⅰ和Ⅱ龄幼虫、Ⅲ和Ⅳ龄幼虫、蛹、羽化3 d成蚊)的表达情况。表达差异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克隆获得表皮蛋白CpCPR117基因,该基因全长459 bp,编码152个氨基酸,含有表皮蛋白CPR家族的RR-2基序。序列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淡色库蚊与致倦库蚊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其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8.00%。RT-qPCR结果显示,CpCPR117在淡色库蚊敏感和抗性品系各龄期均有表达,并且在Ⅰ和Ⅱ龄幼虫、蛹期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和Ⅱ龄幼虫:t=-17.177,P<0.001;蛹期:t=-3.964,P=0.001)。结论 CpCPR117基因在淡色库蚊敏感和抗性品系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索其在淡色库蚊氯氰菊酯抗药性的功能机制奠定了基础。
  • 邢云天, 戴建荣, 曲国立, 梁幼生, 张苏阳, 冯柏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41-44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1
    摘要 ( 288 ) PDF全文 ( 93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钉螺体内氯硝柳胺含量,探讨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浸杀法给药后螺体内氯硝柳胺含量的变化。方法 空白钉螺滴加氯硝柳胺标准品溶液,制备成含量为4.00、0.40和0.04 μg/g的样品。样品冷冻干燥后,置于冷冻粉碎机中,液氮粉碎。用含有4%乙酸的二氯化碳溶液超声萃取。萃取液氮气吹干、复溶,HPLC法检测氯硝柳胺含量,计算精密度和回收率。将钉螺浸泡于8.00、2.00、0.50和0.12 mg/L的氯硝柳胺水溶液中,分别在2、20、40、60、120、180、300、420和540 min取出钉螺、清洗。给药后的钉螺分为2组,第1组钉螺按照上述样品前处理方法,HPLC法检测氯硝柳胺含量;第2组经过清洗,恢复饲养48 h后,敲击法判断钉螺死亡数。结果 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回收率为99.64%~110.36%,最低检出限为0.01 mg/L,最低定量限0.05 mg/L,相对标准偏差<10.00%。钉螺在接触浓度为8.00、2.00、0.50和0.12 mg/L的药液2 min时,体内药物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96、1.67、1.08和0.98 μg/g;死亡率分别为33.33%、36.67%、16.67%和0;各浓度组在60 min后降至最低点,分别为1.32、0.76、0.75和0.62 μg/g,然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结论 建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HPLC法可满足测定要求,钉螺体内的氯硝柳胺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媒介生物监测
  • 浦恩念, 邵宗体, 段兴德, 高子厚, 李玉琼, 樊荣, 王庭清, 董万贤, 王富贵, 谢正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47-45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2
    摘要 ( 308 ) PDF全文 ( 161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巧家县小型兽类的组成与分布,补充当地小型兽类的种类及分布资料。方法 2017年10月在巧家县海拔800~3 000 m区间共5个海拔梯度带(以Ⅰ~Ⅴ标示)内选择8个乡镇作为调查点,应用笼捕法和夹夜法在农耕区和居民区2种生态环境中进行小型兽类的调查取样,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不同生境、不同海拔梯度带之间的捕获率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525只,隶属于3目5科11属22种。齐氏姬鼠、北社鼠和短尾鼩华南亚种为优势种群,分别占31.24%、14.10%和11.43%。农耕区和居民区的捕获率分别为20.98%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981,P<0.001);5个海拔梯度带之间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72,P<0.001),其中第Ⅴ带(2 500 m~)的捕获率最高,为33.15%。在海拔带Ⅰ~Ⅲ中,小兽的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增高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第Ⅲ带(1 500 m~)相对较高,优势度指数在第Ⅴ带(2 500 m~)最高。结论 巧家县境内小型兽类丰富度在第Ⅲ~Ⅴ带相似,在第Ⅰ~Ⅲ带随海拔梯度增高呈上升趋势,不同生态环境和垂直海拔带中小型兽类种类和构成不同,农耕区以齐氏姬鼠、北社鼠、短尾鼩华南亚种为优势种,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捕获数较多。
  • 吴瑜燕, 侯娟, 王金娜, 刘钦梅, 李天奇, 龚震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51-45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3
    摘要 ( 330 ) PDF全文 ( 189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和掌握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新方案实施以来浙江省的蝇类密度及种类构成,分析2016-2019年蝇密度消长趋势及分布特点,为针对性地控制浙江省蝇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不同地理地貌和蝇类生态习性,在全省范围内设置10~12个监测点,每年4-11月采用笼诱法开展监测。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9年浙江省共布放诱蝇笼4 588只,捕获蝇类13 210只,年平均蝇密度为2.88只/笼,各年度蝇密度依次为4.38、2.25、2.03和2.29只/笼。2016-2019年浙江省蝇种类以家蝇为主,占总捕获量的23.01%,不同年度间优势蝇种构成略有不同。浙江省蝇类活动时间跨度长,4-11月均有蝇类活动,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型,4月开始上升,9月后开始下降,不同年度蝇密度高峰出现时间略有差异。不同蝇种活动高峰月略有不同,以夏季型为主,其中家蝇活动高峰持续时间较长,为5-10月。不同生境总蝇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达3.89只/笼,其次为餐饮外环境,为2.77只/笼,各年度不同生境蝇密度排序略有不同,但均以农贸市场最高,2016-2017年以居民区蝇密度最低,2018-2019年则以绿化带蝇密度最低。结论 浙江省蝇类主要活动场所为农贸市场,活动高峰在夏季。在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蝇类活动环境与季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快速有效地降低蝇密度。
  • 陈秋梅, 王热勤, 吴海霞, 张涛, 马燕东, 颉东岗, 管斌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56-46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4
    摘要 ( 372 ) PDF全文 ( 173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甘肃省天水市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在不同生境的密度变化和季节消长,为天水市蚊虫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0年每月2次选定5~7个生境进行调查,采用诱蚊灯法监测库蚊成蚊,选择3个生境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伊蚊成蚊。应用SPSS 21.0软件对不同年份、生境、月份数据差异进行χ2检验、Welch’s ANOVA和中位数检验。结果 2017-2020年共捕获雌蚊19 659只,其中捕获三带喙库蚊5 759只(占29.29%),4年的蚊虫种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227,P<0.001);4年平均蚊密度为5.81只/(灯·夜),以8月最高〔17.17只/(灯·夜)〕,2017和2018年三带喙库蚊密度明显高于2019和2020年,2017-2018年7-9月蚊密度与其他月份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35);4年中三带喙库蚊密度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数显著相关(=0.629,P<0.001);生境中总体以猪圈三带喙库蚊密度最高〔17.33只/(灯·夜)〕,但2017和2018年(乙脑高发年份)以牛圈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平均帐诱指数为4.10只/(顶·h);季节分布以8月帐诱指数最高,各月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031,P=0.001);连续4年在各监测生境均发现白纹伊蚊,以废旧物品处/工地帐诱指数最高,不同生境间帐诱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92,P=0.010)。结论 牛棚和猪圈是天水市三带喙库蚊的优势生境,每年8月其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已在天水市各监测生境分布,废旧物品处/工地是其重要孳生地,密度高峰为7-8月。因此,应加强天水市蚊媒分布和孳生环境的调查研究,依据其生态学特点开展灭蚊工作,为防制相关疾病做好有效的预防。
  • 刘仰青, 虞以新, 陈海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61-46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5
    摘要 ( 347 ) PDF全文 ( 197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了解江西省内裸蠓属的种类及其分布状况,为该地区裸蠓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08-2017年采用网捕法和灯诱法采集蠓类。结果 共鉴定出裸蠓5亚属共16种;美岛裸蠓、散布裸蠓和毡帽裸蠓是江西省内分布较广的蠓种;其中发现蠓类 1 新种:瑞金裸蠓〔AtrichopogonPsilokempiaruijinensis sp. nov.〕,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330038)。结论 随着调查和分类研究的深入,江西省裸蠓属的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
  • 张家林, 侯银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64-46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6
    摘要 ( 304 ) PDF全文 ( 188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安徽省蜚蠊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和种类构成等情况,为科学开展蜚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收集整理2017-2019年安徽省蜚蠊监测数据,比较分析蜚蠊种类构成比、不同年份、不同环境类型蜚蠊密度变化规律。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生境间蜚蠊密度差异采用F检验。结果 2017-2019年共捕获蜚蠊11 378只,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89.77%,为优势种。总密度为0.87只/张,总侵害率为10.84%。各年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以农贸市场最高,医院最低。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2017年呈双峰曲线,2018-2019年呈单峰曲线。不同生境蜚蠊密度依次为农贸市场>超市>餐饮行业>居民区>宾馆>医院。不同生境间蜚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3,P<0.05)。结论 德国小蠊是安徽省蜚蠊优势种群,农贸市场为蜚蠊防控的重点场所,结合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趋势,在高峰期来临之前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达到降低蜚蠊密度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 陈晓敏, 刘芹, 周良才, 吴丽群, 包继永, 吴太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68-47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7
    摘要 ( 303 ) PDF全文 ( 180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武汉市家蝇的抗药性状况,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5年期间分别从武汉市江岸、江汉、汉阳、武昌4个城区的居民区、农贸市场和垃圾中转站采集野外家蝇,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家蝇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计算抗性倍数,并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城区种群间的差异性。结果 武汉市4个城区家蝇种群对敌敌畏(DDVP)、甲基吡恶磷和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1.26~20.72、23.21~72.69和49.28~108.20倍;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胺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51.50~454.50、66.85~129.24、91.43~115.54和4.84~6.80倍。4个城区家蝇种群对7种杀虫剂抗药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武汉市家蝇对DDVP和胺菊酯分别为中、低抗性或敏感,对甲基吡恶磷、毒死蜱、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高抗性或极高抗性,抗药性水平高低与杀虫剂使用程度有关,受地域影响较小。建议各城区在今后的灭蝇工作中要科学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以延缓家蝇的抗药性。
  • 李峰, 崔士磊, 闫静, 丁新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72-47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8
    摘要 ( 350 ) PDF全文 ( 139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德国小蠊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南阳市的农贸市场、餐饮场所、宾馆、超市及医院采集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带回实验室饲养至F1代,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膜法,测定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击倒率及抗性倍数,评价其抗药性情况。结果 南阳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双硫磷、仲丁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03、2.14、4.18、247.23和3.85倍。结论 南阳市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和双硫磷抗性较高,建议采用综合防制方法、合理用药,抑制和延缓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发展。
  • 技术与方法
  • 李皓晨, 齐滢滢, 张翀, 韩文菊, 沈铁峰, 李德强, 关鹏, 黄德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75-48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9
    摘要 ( 312 ) PDF全文 ( 176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贝叶斯网络研究辽宁省葫芦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发病率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葫芦岛市2008年1-10月HFRS监测点的发病数据、宿主疫情数据及气象数据,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对贝叶斯网络进行结构学习,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对贝叶斯网络进行参数学习。结果 葫芦岛市HFRS发病与鼠密度、当月的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滞后1个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滞后2个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压和降水量在0.01水平上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0.689、0.345、-0.635、-0.631、-0.674、-0.714、-0.746、0.650和-0.643。利用气象和宿主资料对HFRS发病率进行预测时,贝叶斯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85.00%(17/20),精确率为83.33%(1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9。结论 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的发病率预测模型对葫芦岛市HFRS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对HFRS的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许峰, 王唐, 宋灿磊, 周毅彬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81-48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20
    摘要 ( 297 ) PDF全文 ( 110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诱蚊诱卵器捕获白纹伊蚊成蚊的聚集趋势和分布型。方法 2020年7月12日至10月18日,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和廊下镇每次放置60个诱蚊诱卵器,亭林镇放置50个诱蚊诱卵器对白纹伊蚊进行密度监测,以此捕获的白纹伊蚊成蚊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kewness/Kurtosis检验进行每个诱蚊诱卵器捕获成蚊的正态分布检验;采用负二项拟合优度检验捕获的白纹伊蚊成蚊是否服从负二项分布,并使用矩法中的加权估计法计算其负二项分布的公共kc值。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金山区3个街镇13次监测共回收2 171个诱蚊诱卵器,捕获白纹伊蚊成蚊767只,朱泾、廊下和亭林镇均表现为白纹伊蚊成蚊均数>中位数,方差>均数,属聚集性分布。Skewness/Kurtosis检验均P<0.001,分布属正偏态分布。负二项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χ2=6.389,P=0.172,诱蚊诱卵器中白纹伊蚊成蚊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kc=0.522,χ2=18.297,P=0.107)。结论 诱蚊诱卵器捕获白纹伊蚊成蚊的分布属聚集性、正偏态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
  • 调查研究
  • 刘国平, 梁国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87-49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21
    摘要 ( 864 ) PDF全文 ( 191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中国江西、云南等8省(自治区)31县(旗、市)吸血蠓种分布。方法 2013-2018年在中国江西、云南等8省(自治区)31县(旗、市)的居住区、牛舍、羊舍、鸡舍、猪舍、鸭舍、菜地等场所采用诱虫灯采集吸血蠓;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结果 采获吸血蠓184 314只,共计2属72种,其中库蠓属63种,蠛蠓属9种。内蒙古3县(旗)7种,新疆1县4种,贵州1县16种,四川2县(市)9种,江西10县(市)27种,湖南3县20种,云南6县(市)36种,海南5县(市)28种。从主要蠓种省、市分布来看,刺螫库蠓分布在7省(自治区)19县(市),原野库蠓分布在7省(自治区)18县(市),荒川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27县(市),尖喙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23县(市),褐肩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12县(市),日本库蠓分布在5省(自治区)12县(市)。刺螫库蠓、原野库蠓、荒川库蠓、尖喙库蠓和日本库蠓在牛舍、羊舍、猪舍、鸡舍和居住区5种场所均有分布。结论 采集到中国8省(自治区)31县(旗、市)的吸血蠓2属72种;刺螫库蠓、原野库蠓、荒川库蠓、尖喙库蠓、日本库蠓和褐肩库蠓6种库蠓为本次调查8省(自治区)31县(市)5种场所广布的吸血蠓种。
  • 黎伟全, 蓝秋欣, 蒋贵凤, 杜玉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94-49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22
    摘要 ( 388 ) PDF全文 ( 116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广东省英德市2019年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科学的控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和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在现场采用单纯环境抽查或系统+环境抽查方法开展钉螺孳生情况调查,对调查结果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录入,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调查英德市历史有螺村5个,钉螺可疑孳生环境808个,发现有螺环境23个,有螺面积为105 648.94 m2;活螺平均密度为2.09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8.50%,解剖钉螺5 413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英德市现有适宜钉螺孳生环境较多,需加强对可疑孳生环境的查螺建档及环境整治工作。
  • 分类鉴定
  • 何于雯, 李楠, 孟锦昕, 王静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498-50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23
    摘要 ( 346 ) PDF全文 ( 137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芒市蠓携带虫媒病毒情况,为虫媒病毒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7月在德宏州芒市郊区牛和羊的养殖场中采用灯诱方法收集蠓标本。对采集到的蠓进行研磨离心,上清分别接种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和白纹伊蚊细胞(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分别采用甲病毒属、黄病毒属和布尼亚病毒属特异引物进行初步鉴定;采用辛德毕斯病毒(SINV)NS1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并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共采集到4 500余只蠓,分44批进行病毒分离,获得1株阳性分离物(编号:YN222)接种在BHK-21细胞24 h后迅速产生明显细胞病变,接种在C6/36细胞72 h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甲病毒属引物RT-PCR扩增阳性,而黄病毒属和布尼亚病毒属引物扩增均为阴性。甲病毒属引物扩增阳性产物测序后BLAST结果显示YN222株分离物与MRE16株SINV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3.7%。采用MRE16株NS1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结果为阳性,测序获得1 605 nt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蠓新分离病毒YN222与澳大利亚东方型SIN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内,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在93.7%~99.6%,氨基酸为99.4%。结论 在云南省德宏州采集蠓中分离的病毒YN222为澳大利亚东方型SINV,这是首次在蠓中分离到SINV。
  • 综述
  • 孙燕群, 张守刚, 赵姗姗, 陆墨原, 张艳, 王冲, 李成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4): 503-50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24
    摘要 ( 464 ) PDF全文 ( 2155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主要介绍机器学习在全球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系统搜索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文献调研,简单回顾了机器学习的主要方法,对机器学习在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研究中的几大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聚集在蚊虫和蚊媒传染病预测预警、蚊虫图像和声音识别、蚊虫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为国内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防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