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20
  
  • 全选
    |
    论 著
  • 郑小英, 刘起勇, , 奚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93-9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1
    摘要 ( 577 ) PDF全文 ( 1163 )   可视化   收藏
    沃尔巴克氏体是非脊椎动物胞内专性寄生、可经卵传递的胞内革兰阴性共生菌。用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及蚊媒病的原理是基于其所诱导的胞质不相容性和对病原体的抗性。沃尔巴克氏体对蚊媒病原体具有广泛抗性, 其直径大于蚊虫唾液腺管直径, 不能通过蚊虫叮咬感染人体或哺乳动物;反复受到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蚊虫叮咬的人血中未检测到抗沃尔巴克氏体抗体。沃尔巴克氏体仅在宿主细胞内生存, 不能在培养基内和环境中独立生长;它不产生孢子, 不含质粒, 不随宿主死亡而分解扩散至环境;它不会横向传播至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其他节肢动物。捕食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蚊幼虫和成虫的节肢动物不能通过捕食而获得感染;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和蚊媒病控制所产生的生物安全风险几乎可以忽略。
  • 刘小波, 郭玉红, 李金海, 王君, 周红宁, 孟凤霞, 陈然, 任东升, 来明月,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97-10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2
    摘要 ( 435 ) PDF全文 ( 145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BGSentinel mosquito trap(BGS?trap)对登革热媒介成蚊的监测效果, 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现场伊蚊成蚊监测、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西双版纳州所辖景洪市、勐腊及勐海县, 利用BGS?Trap进行伊蚊成蚊监测, 捕获蚊种经形态学鉴定。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日捕获所有蚊虫进行分析。结果 景洪市5 d研究期内, 共布放20台BGS?trap, 累计捕蚊240 h, 捕获蚊虫26只, 其中, 埃及伊蚊雌性1只, 白纹伊蚊8只(雌7只, 雄1只), 致倦库蚊17只(雌16只, 雄1只)。勐腊、勐海县各放置BGS?trap 3台, 捕蚊时间各108 h, 均未捕到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勐腊县捕获三带喙库蚊2只(雌雄各1只), 勐海县捕获致倦库蚊2只(雌雄各1只)。结论 BGS?trap在此次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现场伊蚊成蚊监测中效果不理想, 需在现场和实验室对该装置进行进一步媒介伊蚊成蚊监测效果评价工作。
  • 张勇, 刘婷, 曾晓芃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01-10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3
    摘要 ( 503 ) PDF全文 ( 137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蚊虫密度监测情况, 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 为城市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密度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 蚊幼虫密度监测大型水体采用勺捕法, 小型积水(容器)采用吸管法。结果 北京市2010-2012年共捕获成蚊37 603只, 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 占捕蚊总数的95.26%, 其次是白纹伊蚊占4.62%;季节消长曲线显示, 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8月;不同环境中公园绿地成蚊密度最高, 其他依次是居民区、医院和旅游景点。蚊幼虫季节消长曲线显示, 大型水体和小型积水(容器)蚊幼虫密度高峰期均为6-7月;不同环境中居民区蚊幼虫阳性率最高, 其他依次为建筑工地、下水道和大型水体。结论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制, 同时应关注蚊幼虫孳生地和密度变化情况, 并将蚊密度结果和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 为城市蚊虫和蚊媒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 张晓越, 孟凤霞, 刘起勇, 任东升, 刘小波, 李贵昌, 李袁飒, 王君, 赵伟, 王晓花, 何昌华, 王艳波, 钟汶兵, 蔡芳, 欧婷婷, 孙定炜, 曾林海, 李善干, 李长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05-10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4
    摘要 ( 460 ) PDF全文 ( 135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多杀菌素Natular G30在生活污水与小型净水中对致倦库蚊海口种群的控制效果, 为其在蚊虫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用海南省海口市生活污水与小型净水中的致倦库蚊幼虫和水, 在外环境以减退率为指标, 分别测定Natular G30 10、20、40和80 mg/m2对蚊虫的控制效果。试验中, 两次测量试验水体的水质pH值、温度、总固体含量、盐度、溶解氧含量。结果 生活污水的pH值、溶解氧含量分别为(9.62±0.43)、(12.79±3.01)mg/L, 小型净水分别为(8.91±0.39)、(7.77±3.46)mg/L,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污水中, 多杀菌素有效浓度为10和20 mg/m2时, 蚊虫控制持效时间为12 d, 40和80 mg/m2处理的则>30 d;而在小型净水中, 所有4个浓度均有超过30 d的持效期。两种水体所有剂量在第1天对1、2龄期幼虫的减退率即接近100%, 3、4龄期幼虫在第3~7天出现100%减退, 而蛹在第1天的减退率基本为负值。结论 多杀菌素Natular G30对致倦库蚊幼虫的控制效果具有高效、持久的特点;且对1、2龄幼虫的毒性高于对3、4龄幼虫的毒性, 对蛹无明显的毒杀作用。因其在小型净水中的效果优于生活污水, 使用时应根据水质调整剂量。
  • 忻伟隆, 廖圣良, 姜志宽, 范国荣, 宋杰, 陈尚钘, 陈金珠, 王宗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09-11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5
    摘要 ( 320 ) PDF全文 ( 169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体引诱物氨与驱避剂避蚊胺(DEET)之间存在的缔合作用, 并研究该缔合作用对蚊虫驱避活性的影响。 方法 用Y型嗅觉仪分别测定氨、DEET、氨与DEET缔合物对白纹伊蚊的行为反应。结果 氨的浓度为10 mg/L时, 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1000和100 mg/L时有微弱引诱作用;DEET的浓度为1000和0.1 mg/L时, 对白纹伊蚊有微弱驱避作用, 其他浓度作用不明显;浓度为1 mg/L的氨与浓度为1 mg/L的DEET等比例混合物, 对白纹伊蚊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浓度为1000和0.1 mg/L的DEET与同等浓度的氨等比例缔合后, 既无驱避效果, 也无引诱效果。结论 氨与DEET存在缔合作用, 且该缔合作用能增强白纹伊蚊的驱避行为反应。通过研究人体引诱物与驱避剂的缔合作用为驱避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林立丰, 吴德, 张欢, 寇婧, 周惠琼, 段金花, 吴军, 刘文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13-11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6
    摘要 ( 472 ) PDF全文 ( 119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东省蚊虫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布及其基因型别。方法 利用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建立PCR检测方法, 对蚊科中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和按蚊属部分蚊虫种类进行检测, 同时利用Mega 5.2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分别从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及未分型蚊种中检测到12条目的基因序列, 其中11条成功进行测序, 这些序列分别属于A和B 2个超级基因组, 分布在5个不同的基因族中。结论 广东省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致倦库蚊中均存在A大组(含2个小组)和B大组(含3个小组)基因型的Wolbachia感染, 埃及伊蚊和中华按蚊未检测出Wolbachia。
  • 赵明惠, , 冉鑫, , 李春晓, 赵彤言,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16-11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7
    摘要 ( 397 ) PDF全文 ( 170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对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为合理有效地使用化学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滤纸接触筒法测定成蚊对10 000 mg/L溴氰菊酯和10 000 mg/L氯菊酯的1 h击倒率和24 h死亡率。结果 北京市、河北和海南省淡色库蚊及致倦库蚊在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区分剂量下的24 h死亡率均<80%, 均为抗性种群。7株淡色库蚊对10 000 mg/L氯菊酯的24 h死亡率均<50%;13株蚊虫对10 000 mg/L溴氰菊酯的抗性高低不一, 24 h死亡率1%~66%不等。结论 北京市、河北及海南省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高抗性, 蚊虫抗药性的产生与杀虫剂的使用密切相关, 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中要科学合理用药, 开展抗药性监测, 采取适当措施延缓蚊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 高强, , 曹晖, 周毅彬, 樊坚, 熊成龙, 姜庆五, 冷培恩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19-12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8
    摘要 ( 408 ) PDF全文 ( 106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同一区域不同微环境中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 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可能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蚊虫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上海市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 按照地理分布设置5个监测点, 采用CO2诱捕法超过220 d连续性成蚊监测方法, 对同一监测区域不同微环境中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结果 连续224 d的成蚊监测结果显示, 5号监测点成蚊数量共计9737只, 密度为43.50只/(d·台), 显著高于其他4个监测点(P<0.01), 同时人民广场区域成蚊密度高于人民公园区域〔分别为29.80和11.13只/(d·台), t=-5.552, P=0.000〕;种群方面, 人民广场白纹伊蚊构成比显著高于人民公园(构成比分别为25.32%和9.54%, χ2=187.923, P<0.01), 人民公园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显著高于人民广场(构成比分别为18.46%和2.77%, χ2=187.923, P<0.01);且公园2号点的三带喙库蚊成为该监测点的最优势蚊种(构成比为48.55%)。结论 同一区域不同微环境的蚊密度和种群均存在明显差异, 可能是孳生环境以及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造成;中心城区应进一步加强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和防控。
  • 张雅明, , 杨振洲, 王玥, 石华, 韩华, 张文佳, 隋虹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24-12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9
    摘要 ( 290 ) PDF全文 ( 92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基于Matlab的模糊评价方法, 及其在蜱媒疾病定量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在黑龙江省东京城镇苇子沟林场选择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地3种不同生境调查。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蜱, 用温湿度计记录温度、湿度。收集蜱媒疾病模糊评价指标, 并且构建模糊推理系统对相应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012年5-7月调查数据经分析后显示:风险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 最高值为60.0, 属于较高风险等级;最低值为10.3, 属于低风险水平。2013年5月调查数据经分析后显示:3种生境风险评分值均为85.5, 属于高风险水平。在13次调查中, 生境的风险评分有46.16%属于低风险水平, 15.38%属于中风险水平, 7.69%属于较高风险水平, 30.77%属于高风险水平。黑龙江省东京城镇苇子沟林场的总体风险等级处于低水平。结论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蜱类活动的重要因素, 选择温度、湿度、蜱密度3个指标对蜱媒疾病进行模糊评价, 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模糊评价, 理论依据严密, 在蜱媒疾病风险评价的应用中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 曹晓梅, 张晓龙, 房魏, 乔舜, 柳文进, 杨鹏飞, 魏怀波, 田丽, 姚李四, 郭天宇, 杨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27-13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0
    摘要 ( 358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二连浩特口岸鼠体寄生蜱种群组成及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从捕获的鼠体上收集寄生蜱, 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 采用PCR或RT?PCR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果 共采集鼠体寄生蜱152只, 分别为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 其中草原血蜱为优势种, 占捕获总数的98.03%。从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9份, 检出率为12.50%, 其他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二连浩特口岸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 罗雷, 李晓宁, 景钦隆, 肖新才, 李意兰, 曹庆, 魏跃红, 杨智聪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31-13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以及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信息,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2年, 广州市共报告6种媒介传染病5828例, 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登革热、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1 /10万、1.37/10万、0.10/10万、0.18/10万、0.02 /10万和4.72/10万。登革热和恙虫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 中心城区HFRS和登革热发病构成比较大, 钩体病、疟疾、乙脑和恙虫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 除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外, 其余各媒介传染病发病职业分布广泛, 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结论 广州市媒介传染病发病整体相对平稳, 但近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 发病风险仍然存在, 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 王克霞, 刘志明, 姜玉新, 刁继东, 徐海丰, 徐鹏飞, 李朝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35-13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安徽省芜湖地区家庭空调隔尘网灰尘和空调开机前、后室内空气中粉尘螨Ⅰ类过敏原(Der f 1)和屋尘螨Ⅰ类过敏原(Der p 1)浓度, 以探讨隔尘网中尘螨过敏原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从哮喘患者和健康居民家庭采集空调隔尘网灰尘样本各30份, 同时用粉尘采样器采集哮喘患者和健康居民室内空气粉尘样本, 开机前、后各采集30份。ELISA法检测Der f 1、Der p 1的浓度, Dot?ELISA检测灰尘提取液过敏原性。结果 健康人群(家庭)组隔尘网灰尘中的过敏原Der f 1、Der p 1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1.49和1.28 μg/g;哮喘患者(家庭)组隔尘网灰尘中的过敏原Der f 1、Der p 1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0.73和0.85 μg/g,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 P<0.05)。健康人群(家庭)组的空调开机前空气中Der f 1、Der p 1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4.65和5.90 ng/m3, 开机后分别为 7.65和7.35 ng/m3。哮喘患者(家庭)组空调开机前空气中Der f 1、Der p 1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5.05和5.90 ng/m3, 开机后分别为 7.15和7.10 ng/m3。检测结果显示, 打开空调送风情况下, 哮喘患者(家庭)组与健康人群(家庭)组的空气中Der f 1、Der p 1浓度均比未开空调时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t?ELISA分析显示, 灰尘提取液中过敏原能与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的IgE产生结合反应。结论 芜湖地区居民空调隔尘网中含有尘螨Ⅰ类过敏原, 空调开启送风后空气中尘螨的2 个主要过敏原浓度均显著升高, 应重视家用空调的清洁与净化, 定期清洗、更换隔尘网以防止或减少尘螨孳生。
  • 朱韩武, 李灯华, 朱维明, 陈伟华, 段良松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39-14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郴州市疟疾流行特征及监测效果, 为疟疾防治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郴州市2003-2012年疟疾流行病学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郴州市2003-2012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0.09/10万, 死亡1例, 无暴发疫情;其中间日疟24例(58.54%), 恶性疟15例(36.58%), 三日疟2例(4.88%);本地病例4例(9.76%), 输入性病例37例(90.24%), 93.33%(14/15)的恶性疟病例均由非洲输入;发热患者血检107 975人次, 阳性率为3.43/万, 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和确诊率均为100%;传疟媒介主要以中华按蚊为主(86.04%), 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结论 郴州市基本消除疟疾后, 疟疾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 病例以输入性为主, 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和消除工作中, 应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发热患者血检。
  • 任东升,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42-14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红外感应相机在室内鼠密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在可能有鼠类活动的地方布放红外感应相机进行监测, 同时使用粘鼠板和鼠夹进行灭鼠。结果 粘鼠板和鼠夹在使用初期可以消灭大部分鼠类, 但在使用几天后残余鼠对捕鼠器械产生回避。通过红外感应相机拍到的鼠活动照片和视频, 清晰显示鼠对捕鼠器械的回避反应及鼠的活动规律。结论 鼠对红外感应相机没有回避作用, 红外感应相机可以监测到鼠类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视频包含信息量大, 可更好地了解鼠的活动习性。与其他鼠密度监测方法相比, 红外感应相机有其特殊优越性。
  • 梁红春, 兰璞, 郭永旺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45-14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验证围栏捕鼠(TBS)技术在天津地区对鼠害的控制效果。方法 在玉米田建立4个TBS区和3个对照区进行害鼠控制研究。结果 天津地区玉米田的主要害鼠种类有大仓鼠、褐家鼠和少量的黑线姬鼠;TBS技术捕鼠效果是普通夹夜法的2.1倍;TBS技术在投入玉米田防鼠后每667 m2可增产21.7 kg, 33.3 hm2共增产10 839.15 kg, 折合经济收入为14 090.90元, 投入效益比为1∶3.88。结论 研究表明TBS技术在天津地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胡寅, 宋晓钢, 陈来华, 阮冠华, 周寅强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48-15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能有效防治白蚁的盐土种类和浓度。方法 采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盐土, 对白蚁进行阻杀、致死和抗穿越效果实验。结果 由粗盐、细盐和混合盐制成的盐土对白蚁均具有一定的阻杀效果, 其阻杀效果与实验浓度呈正相关趋势, 混合盐效果最差;台湾乳白蚁和黑翅土白蚁在0.4%及以上浓度的盐土中100%死亡的平均时间分别在25.33 d和5.67 d以下;台湾乳白蚁在浓度为0.4%的盐土中平均修筑了28.47 cm长的蚁路, 最终因接触盐土而死亡。结论 盐土对白蚁具有一定的阻杀、致死效果和抗穿越能力, 其中粗盐和细盐对白蚁的阻杀效果优于混合盐, 阻杀效果的好坏与土中盐的浓度有关, 0.4%浓度的盐土对白蚁具有较好的致死效果和抗穿越能力。
  • 祝红庆, 钟波, 张贵荣, 曹淳力, 贾彬, 李建国, 付涛, 唐书贵, 陆定, 鲍子平, 李石柱, 张旭东, 许发森, 郭家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52-15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农用地膜覆盖灭螺对土内钉螺和螺卵的影响。方法 选择潮湿的有螺田埂作为试验现场, 分设施药覆膜组(采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 按2 g/m2的剂量喷洒后覆盖地膜)、单纯覆膜组(不施药直接覆盖地膜)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灭螺措施)。于施药覆膜后40 d和单纯覆膜后90 d分别对试验环境0、0~2、2~5、5~10和10~15 cm的土层进行钉螺调查。结果 覆膜40 d和90 d后, 钉螺在土内分布的特点发生了改变, 钉螺由土表向土内深层呈逐渐递增趋势(R2=0.9877, R2=0.7619), 土内钉螺死亡率高于对照组(χ2=281.198, P<0.001;χ2=47.970, P<0.001), 活螺平均密度较对照组均有下降(Z=-6.390, P<0.001;Z=-4.681, P<0.001), 幼螺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Z=-6.733, P<0.001;Z=-5.131, P<0.001)。结论 地膜覆盖对土内钉螺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并且可抑制钉螺第2代的繁殖和孳生。
  • 王伟, 吴彤宇, 马玉涛, 张静, 秦娜, 李今越, 李培羽, 侯海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56-15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的虫媒防治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在天津市18个区(县)抽样调查63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2.1%的被调查者表示居住地遭受过虫媒侵害, 居民虫媒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仅为44.6%, 主要是蚊、蜚蠊的防治知识掌握率较低。影响居民虫媒防治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P<0.05), 随年龄(OR=2.417)和文化程度(OR=1.764)增加虫媒防治知识的掌握率提高;干部比农民虫媒防治知识掌握率高(OR=2.374)。居民对虫媒防治策略认识不清, 只有31.5%的居民认为解决城市虫媒侵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展以控制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治理。发现虫媒侵害后仅有5.3%的人愿意请专业的消杀公司处理。获取虫媒防治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37.7%), 来自社区的健康教育较少(19.7%)。结论 居民的虫媒防治知识和行为等方面存在不足, 针对居民虫媒传染病知识及虫媒防治培训有待加强, 尤其应加强对农民和退休人员、低年龄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 周光智, 于波, 黄尉初, 王治, 李平, 尹广庆, 程绪浩, 文瑜, 薛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59-16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摸清驻山东省部队营区及其周围恙螨宿主及其体表恙螨的种类、优势种群, 为预防恙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驻山东省部队营区及周围作为调查点, 收集啮齿动物耳壳和耳窝全部恙螨, 用Hoyer’s液封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于1990-2010年在驻山东省17个地(市)区的部队营区共捕获啮齿动物937只, 经鉴定分为2目, 其中啮齿目有3科5属9种, 食虫目仅1种;褐家鼠(55.60%)为优势种, 黑线姬鼠的带恙螨指数(15.90)最高, 带螨虫种类(9种)最多。收集并检出恙螨8917只, 经鉴定隶属7属16种, 脆弱瓦甲恙螨分布于所调查各营区且为优势螨种(37.24%), 纤恙螨属共检测出7种恙螨, 占全部恙螨种类的43.75%。结论 驻山东省部队营区及其周围恙螨宿主种类较多, 做好灭鼠工作是预防恙虫病的重要措施。
  • 调查研究
  • 廖力夫, 乌守巴特, 燕顺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62-16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褐家鼠在尚未开通铁路的荒漠区的迁移方式。方法 利用既往调查资料和荒漠区人工水渠、农田连片程度、公路和交通工具的变化, 结合不同时间段鼠类群落的变化, 用排除法分析褐家鼠在荒漠区的迁移方式。结果 褐家鼠随大型运输货车在荒漠区长距离迁移, 沿农田或居民区迁移, >8 km距离的荒漠生境可阻碍褐家鼠迁移。结论 褐家鼠在荒漠区可随大型货车迁移。
  • 贾玉新, 王旭霞, 梁舒, 刘旭红, 朱宏斌, 田媛媛, 毛伟生, 李慧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65-16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西走廊地区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分布情况, 进一步确认河西走廊地区为无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及其他蚊媒传染病地区。方法 采用灯诱法和人工小时法。灯诱法:用功夫小帅牌吸入式诱蚊灯悬挂于每个调查点离地面0.8~1.5 m处, 每次开灯诱捕12 h;人工小时法:采集者手持电动吸蚊器或口吸吸蚊管在人房、居民区楼道、猪圈、牛棚捕获蚊虫, 捕蚊时间一般为30~40 min。结果 共采集蚊虫23 584只, 通过初步鉴定, 发现该地区蚊虫4属18种。在所捕获蚊虫中, 数量最多的生境为畜舍, 占捕获总数的76.39%, 农户次之, 占14.23%, 居民区最少, 占4.49%。淡色库蚊、刺扰伊蚊为优势蚊种, 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87%和23.04%, 几乎分布整个河西5市。未捕获到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 病毒检测未检出乙脑病毒, 但在该地区首次发现蚊传黄病毒和辽宁病毒, 且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 河西走廊地区蚊虫种群分布较为广泛, 部分水系分布较为丰富的区域种群密度较高;今后应加强该地区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河西地区蚊虫携带病毒的研究不可懈怠。
  • 王童玉, 杨庆贵, 叶松, 朱光耀, 陆军, 吴炳耀, 刘倩颖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68-169.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百杀净雾化剂在集装箱内的杀虫灭鼠效果。方法 以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SD大鼠和ICR小鼠为试验对象, 使用超微粒雾化机分别向空集装箱和重集装箱内喷百杀净雾化剂, 进行杀虫灭鼠效果现场试验。结果 在空集装箱和重集装箱现场试验中, 百杀净雾化剂对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SD大鼠、ICR小鼠1 h击倒率均为100%(2400/2400、2400/2400、1800/1800、120/120、120/120), 24 h(德国小蠊为72 h)死亡率亦均为100%(2400/2400、2400/2400、1800/1800、120/120、120/120)。结论 百杀净雾化剂具有快速杀灭蚊、蝇、蜚蠊和鼠的效果,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 尉瑞平, 范蒙光, 李建云, 赵刚, 米景川, 张忠兵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70-17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2003-2012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蚤类的监测结果, 为分析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及有效地开展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 在内蒙古24个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 按不同生境分层进行抽样, 将捕获的各种鼠类体外寄生蚤全部在低倍镜下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 用探蚤棒对长爪沙鼠洞干进行蚤类采集和鉴定, 挖掘代表性的鼠巢收集蚤类;对获取的蚤类, 按照《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和GB 16883-1997附录B), 采用鼠疫细菌学培养方法进行检验。应用Excel 2003软件分别对蚤种类、数量及其感染鼠疫情况按不同年代进行统计,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2年在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获蚤类3总科5科14属37种(亚种)82 410匹, 各年度获蚤种类波动在26~32种之间, 各年度蚤数量波动在6375~9891匹之间, 平均每年捕获8241匹。共从14种(亚种)930匹蚤类中检出鼠疫菌;各年度从蚤类中检出鼠疫菌的种类波动在0~9种之间;各年度检出鼠疫菌的蚤数量波动在0~278匹之间, 平均每年为93匹。在该疫源地首次发现短距狭蚤。结论 由于近年来该疫源地区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该地区寄生蚤种类、数量及染疫情况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作为传播鼠疫的媒介蚤类, 今后应进一步对其加强监测和开展防控工作。
  • 刘靖宇, 秦玉君, 何晓敏, 姜梅, 邢玉芳, 丁淑军, 王显军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74-17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烟台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 并探讨该病的危险因素, 为该市乃至全国SFTS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全市SFTS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并选取30例病例以1∶3比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 进行SFTS的危险因素调查, 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烟台市 SFTS发病以夏秋季为主, 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与病例1∶3匹配研究的结果表明, 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犬类饲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例组山坡田地中进行作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120名调查对象中仅7名采取了一定形式的防护措施, 职业、工作和生活所处环境以及与动物的接触等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SFTS病例诊断中, 应将患者工作环境、职业及动物接触等作为参考依据, 重点加强居民职业防护意识。
  • 陈阳, 林代华, 陈亮, 林文, 王加熊, 韩腾伟, 牛菁, 李述杨, 何似, 邓艳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77-179.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 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笼夜法捕鼠, 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分型。结果 2012年福建省报告HFRS患者373例, 发病率为1.0027/10万。疫情分布于61个县(市、区), 但主要集中在南平、福州、泉州及宁德市。松溪县、周宁县、邵武市和郑和县发病率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啮齿动物监测显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5.32%, 褐家鼠为主要鼠种, 携带汉城型病毒。混合型疫区野外平均鼠密度为3.62%, 针毛鼠为主要鼠种。首次从将乐县褐家鼠和黄胸鼠以及武平县褐家鼠中检出汉坦病毒抗原。结论 福建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仍以褐家鼠为主。2012年福建省HFRS疫情有明显上升, 松溪和周宁县HFRS发病率接近高发县水平, 应切实做好灭鼠工作, 对重点人群推广使用HFRS双价疫苗, 减少发病, 严防疾病暴发流行。
  • 林良强, 张韶华, 梁焯南, 李剑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80-18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市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 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置监测点, 分别采用鼠笼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 鼠类平均密度为3.21%, 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154.76%, 鼠总蚤指数为0.85, 较2011年鼠总蚤指数下降了24.00%, 优势鼠种为褐家鼠, 占捕获总数的86.64%;蚊类平均密度为11.52 只/灯, 较2011年平均密度下降了30.77%, 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 占捕获总数的97.61%;蝇类平均密度为11.06只/笼, 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244.55%, 优势蝇种为大头金蝇, 占捕获总数的46.47%;蜚蠊平均密度为1.09只/盒, 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4.81%, 侵害率为14.41%, 优势种为德国小蠊, 占捕获总数的96.02%。蚊、蝇、蜚蠊、鼠密度高峰值分别为4、5、9和8月, 鼠类密度全年捕获率均>1%。结论 摸清了深圳市病媒生物的基本情况, 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积累了基础数据。
  • 郑寿贵, 叶晓东, 郑海鸥, 黄礼兰, 汪松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83-18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 述
  • 何隆华, 周明浩, 褚宏亮, 杨维芳, 张细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84-18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蚊媒传染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长期以来是疾病预防与控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遥感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研究中有过许多成功的应用。利用遥感可以监测蚊虫栖息地的分布, 预测蚊媒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回顾了基于光学、微波传感器卫星遥感用于蚊媒病研究的进展, 并结合目前存在问题探讨了遥感研究蚊媒病的前景。
  • 王国玲, 甘标, 陆家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89-19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 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疫苗作为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在疟疾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针对疟原虫生活史各期的期特异性疫苗、传播阻断型疫苗、多阶段/多抗原疫苗以及减毒活疫苗都处于研究中。尽管尚无成熟疫苗推入市场, 但一些候选疫苗已进入临床实验, 并产生了非常有希望的结果。该文就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