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20
  • 全选
    |
    专家论坛
  • 王燕红, 王举梅, 江红, 邹振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477-48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1
    摘要 ( 383 ) PDF全文 ( 1442 )   可视化   收藏

    蚊虫是重要的虫媒疾病传播媒介,可传播多种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媒介蚊虫的防治是控制此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蚊虫依赖天然免疫系统抵御疟原虫、真菌、病毒等外源病原体的侵染。蚊虫免疫主要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补体识别激活系统、免疫信号通路、黑化反应和活性氧等途径均参与了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现就媒介蚊虫抵御疟原虫和真菌等病原体免疫应答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这将为发展新的蚊虫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 论著
  • 胡群, 裘炯良, 马思杰, 马研, 李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483-48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2
    摘要 ( 385 ) PDF全文 ( 108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宁波市梅山口岸鼠类中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流行情况和基因序列特征。方法 以LCMV N基因设计2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2012年宁波市梅山口岸捕获的鼠类样品进行LCMV检测,并对阳性样品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共检测53份鼠类样品,其中2份小家鼠样品为LCMV核酸阳性,分离的2株LCMV与国外LCMV分离株的同源性在75%~87%之间,与WHI株同源性最高(87%)并在系统发生树上属于同一组。结论 证实当地鼠类中存在LCMV流行,新检测到的2株病毒与国外LCMV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

  • 周建伟, 花立民, 左松涛, 纪维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486-49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3
    摘要 ( 347 ) PDF全文 ( 129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优势危害鼠种之一,但由于栖息于地下,使其研究手段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高原鼢鼠的基础研究。无线电追踪技术是目前用于小型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一项新技术,但目前很少用于高原鼢鼠种群生态学研究,为此将该项技术进行效果测试。方法 选取英国Biotrack、新西兰Sirtrack和墨西哥Telenax 3家公司所产的无线发射器,通过测定其无线信号的发射深度、发射距离、频率范围以及高原鼢鼠对佩戴方式的适应性等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英国Biotrack公司所产的无线发射器性能优异,地下目标动物佩戴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水平测试中,信号追踪距离达到50 m,信号强度为25.00。深度测试中,在地下2.5 m处仍能追踪到发射器信号,信号衰减程度为76.74%。其他2种发射器在该深度均无信号。结论 选择性能优异的无线发射器并正确佩戴,无线追踪技术完全可用于高原鼢鼠生态学研究,也可为其他类似地下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陈一欧, 李凯, 张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491-49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4
    摘要 ( 486 ) PDF全文 ( 136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丝光绿蝇2龄幼虫头节感受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补充新的形态学信息并筛选出便于物种鉴定的特征。方法 2012年6-8月于北京松山国家级保护区和北京林业大学校园采集雌性丝光绿蝇,实验室饲养获得幼虫标本,扫描电镜观察头节感受器形态。结果 幼虫头节触角为1个大腔锥形感受器,下颚须内围分布3个锥形、3个大腔锥形及6个小腔锥形3种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外围分布2个大腔锥形感受器。口沟基部具1对坑状感受器,下唇两侧附属器官均具1个大腔锥形感受器和1个坑状感受器。结论 观察到丽蝇科幼虫新的形态学特征:下颚须的小腔锥形感受器和下唇器官的坑状感受器,其中小腔锥形感受器可作为丝光绿蝇2龄幼虫的鉴别特征。

  • 季延娇, 王明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494-49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5
    摘要 ( 424 ) PDF全文 ( 103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方法 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 结果 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有10科180属424种,其中寄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保护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53.33%和43.16%。在区系分布中,古北界种140种,古北+东洋界种192种,三界以上的广布种81种,分别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33.02%、45.28%和19.10%,特有种6种,占1.42%。多样性指数在属级水平和种级水平分别为1.48 和1.57。结论 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具有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多样性的特点,其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东洋界成分相互渗透为主,古北界及其他区系成分共存的特征。

  • 靳寿华, 张海林, 杨卫红, 章域震, 李金梅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498-50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6
    摘要 ( 431 ) PDF全文 ( 112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HFRS病例资料并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对HFRS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疾病的地理、季节、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方差分析应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的发病率差异,线性相关分析用于比较不同人群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1976-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患者876例,死亡5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58/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42/10万,病死率为5.71%。1984-1987年和1998-2006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全省14个州(市)的75个县(市、区)有病例报告,各州(市)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流行地区为昆明市及红河、楚雄和大理州,占全省病例数的80.48%,其中昆明市占全省发病数的35.50%。从地理特点分析,疫区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海拔1500~2500 m的地区。西南部低海拔(<1500 m)地区和海拔>2500 m的山区几乎无病例报告。全年均有发病,春夏季为流行高峰;主要发病人群为男性青壮年农民。结论 HFRS在云南省分布较广,主要流行区为中部和西北部海拔在1600~2000 m的盆地地区,应加强主要疫区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 沈元, 许林, 赵强, 兰策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03-50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7
    摘要 ( 417 ) PDF全文 ( 124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蚊虫与地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为利用“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的统称)〕开展蚊虫预警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1年3-12月调查无锡市建设用地、农村用地、湿地、林地和耕地5种环境类型中的蚊虫群落,并应用3S技术分析每个研究点50、100、150、200、250、300、350、400 m缓冲区内建筑用地、耕地、绿地、湿地、静止水体、牲畜的地物构成,在Canoco 4.53软件中对蚊虫群落与地物特征的对应关系做冗余分析(RDA)。结果 蚊虫与环境变量的RDA经蒙特卡罗置换检验,轴ⅠF=42.198,P=0.002,总轴F=17.616,P=0.002,分析结果非常可靠。研究点蚊虫群落与250 m缓冲区内地物特征的典范特征值总和最高,为0.889。向前引入法分析,蚊虫群落与建筑用地、牲畜、耕地、绿地、湿地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静止水体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RDA经二维排序显示,与淡色库蚊显著正相关的地物特征为湿地,与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显著正相关的是牲畜>耕地,与骚扰阿蚊显著正相关的是耕地>牲畜,与白纹伊蚊显著正相关的是建筑用地。结论 优势蚊种与地物特征的对应关系显著相关,可以应用3S技术对目标点位的优势蚊种进行预警监测。建筑用地、耕地、牲畜、绿地、湿地与蚊虫群落演替显著相关,是蚊虫防制的重点地物类型。

  • 韩旭, 魏亚梅, 韩占英, 张艳波, 齐顺祥, 许永刚, 李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06-50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8
    摘要 ( 329 ) PDF全文 ( 106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褐家鼠携带汉坦病毒与其遗传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卫星PCR技术对携带和未携带汉坦病毒的褐家鼠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所选的10个微卫星位点比较同一地区阴性、阳性标本间的差异。结果 复核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所捕获的褐家鼠鼠肺标本48份,挑选8份阳性标本及对应地区的阴性标本16份。通过对同一地区携带与未携带汉坦病毒的褐家鼠间微卫星扩增结果比较得出,8个所选微卫星位点未显现出明显差别,其余2个位点不稳定。结论 经过对褐家鼠在10个微卫星位点的比较,未发现携带和未携带汉坦病毒的褐家鼠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 姚丹丹, 梁文立, 隋晶晶, 林伟松,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09-51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9
    摘要 ( 443 ) PDF全文 ( 114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鼠情监测是农区鼠害防控的基础,调查广东省农田害鼠种群数量的消长动态,并对不同方法反映的鼠密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为科学灭鼠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先后采用鼠迹法和夹夜法调查样区鼠密度。鼠迹法:沿排灌渠或田埂设置2条调查线,调查线之间间隔50 m以上,在调查线上每隔5 m设置20 cm×20 cm的泥台,每条路线各设50个泥台;夹夜法:每月布放300夹夜,夹距5 m,夹线间距50 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 广东省农田害鼠全年鼠密度变化呈双峰型,每年出现2个高峰期和2个低谷期,8月和12月为高峰期,9月和2-3月为低谷期;捕获率、鼠迹阳性率和鼠迹指数均能很好地反映鼠类种群数量的消长趋势,且相互间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捕获率(Y)-鼠迹阳性率(X):Y=0.115X+1.119、捕获率(Y)-鼠迹指数(X):Y=0.333X-1.078、鼠迹阳性率(Y)-鼠迹指数(X):Y=2.766X-16.332。 结论 夹夜法和鼠迹法在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 孔庆鑫, 邱丽华, 韦凌娅, 刘洁楠, 施红喜, 张叶群, 倪晓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12-51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0
    摘要 ( 361 ) PDF全文 ( 105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浙江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抗药性水平进行调查,了解淡色库蚊的抗性表型与有关基因特征及其相关性,为浙江省蚊虫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淡色库蚊抗药性表型采用幼虫浸渍法;对浙江省4个区域的淡色库蚊进行抗药性测定,基因型研究采用PCR扩增后测序确定。结果 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抗药性表型差异较大,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丙烯菊酯、敌敌畏、三氯杀虫酯、残杀威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在同类药物抗性差异变化范围为2.1~42.8倍,其中以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差异最高。舟山种群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抗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拟除虫菊酯抗性相关基因vssc基因具有较高多态性,部分样本vssc基因内含子区域出现3个紧邻的大小分别为20、53和40 bp的片段缺失。结论 浙江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抗性表型差异较大,抗性基因监测发现舟山种群kdr基因存在较复杂的多态性,是否为导致其抗性表型变化的直接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段梦娟, 段绩辉, 何国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16-519.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1
    摘要 ( 391 ) PDF全文 ( 104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居民知信行调查问卷。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对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当地居民访谈,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史进行问卷编制。采用2轮专家评价进行问卷题目删减和修改,并进行专家内容效度指数分析。同时,通过对60~100名当地居民2周前后的问卷调查,进行重测信度检测。结果 问卷水平的专家内容效度指数在主题相关性、语言清晰程度和语言简洁程度3个方面分别为0.918、0.978和0.972。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823(P<0.01),知晓部分和态度行为部分r分别为0.609和0.740(P<0.01)。结论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区居民相关情况的调查,以及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效果评价。

  • 生物学与生态学
  • 周淑姮, 王灵岚, 李述杨, 林代华, 陈亮, 邓艳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20-52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2
    摘要 ( 1070 ) PDF全文 ( 122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中国血厉螨属进行分类研究。方法 采用昆虫形态学分类、比较形态学等方法。结果 我国已知血厉螨属23种,新编制中国血厉螨属分种检索表。结论 为我国血厉螨属的分布和分类提供了依据。

  • 吕彬, 韩晓静, 贺飞, 蒋晓红, 侯晓晖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23-52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3
    摘要 ( 457 ) PDF全文 ( 139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蠓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方法 采用灯诱法和网捕法采集蠓类昆虫。结果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蠓科昆虫现已知3亚科4属28种,其中蠓亚科1属9种,铗蠓亚科2属12种,毛蠓亚科1属7种。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我国蠓科昆虫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调查研究
  • 曹敏, 田桢干, 张冠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25-52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4
    摘要 ( 351 ) PDF全文 ( 121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洋山口岸输入性蜚蠊种群及组成。方法 标本的展翅处理、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和SteREO V12解剖镜扫描图片等进行鉴定。结果 2006-2011年上海洋山口岸入境蜚蠊有26属38种。这些蜚蠊来源地域广泛,以亚洲、非洲和美洲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9.47%,其中30种为上海市首次截获,8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结论 上海洋山口岸输入的蜚蠊种类多,来源地广泛,危害风险高,必须加强对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及货物的检疫查验。

  • 吴彤宇, 秦娜, 张静, 王伟, 李今越, 李培羽, 侯海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28-53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5
    摘要 ( 408 ) PDF全文 ( 101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评估天津市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发生的风险,避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级。结果 2008-2012年天津市蚊和鼠密度监测结果显示,鼠密度呈逐年下降(0.64%~0.19%),捕获鼠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均为阴性,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2011年为0.85%,2012年为阴性;蚊密度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4.11、15.04、16.64、18.82和11.09只/(灯·h),近年来蚊虫携带病原微生物检测均为阴性。天津市蚊媒传播的主要疾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及鼠类传播的疾病鼠疫、HFRS的发生流行尚属低风险级别。结论 天津市存在发生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风险,日常应加强媒介生物密度及主要媒介病原生物携带的监测,对居民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适量储备相关药械,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

  • 王玮, 林君芬, 柴程良, 孙继民, 施旭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31-53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6
    摘要 ( 359 ) PDF全文 ( 100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浙江省犬伤门诊评审标准(试行)》(浙卫发〔2010〕50号)实施以来各地犬伤门诊建设进度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更好地开展犬伤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法 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全省范围内所有犬伤门诊开展现场调查,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年全省共有703家犬伤门诊,其中79.23%设在乡镇卫生院,26.46%为独立设置,68.71%具有完整五大功能分区,9.39%的门诊面积<15 m2,39.12%的门诊无冷热双相供水,8.96%的门诊甚至无伤口冲洗设备,3.27%的门诊无急救药品配备,平均每家犬伤门诊医护人员7人,5.85%的门诊在节假日和夜间无医护人员配备。结论 与2008年相比,浙江省犬伤门诊的整体规范化有所提高,但各地规范化建设进展不平衡,需加强人群犬伤暴露后卫生服务可及性研究,重新考量犬伤门诊的分布、数量和配置。

  • 周光智, 王治, 黄尉初, 李平, 尹广庆, 文瑜, 程绪浩, 薛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35-53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7
    摘要 ( 346 ) PDF全文 ( 97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摸清驻山东省部队营区革螨种群分布,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鼠体革螨,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灭鼠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灭革螨。结果 驻山东省18个地(市)区的25个部队营区共捕获革螨1293只,隶属于6科13属28种,鼠体带螨率为35.12%,平均鼠体螨指数为1.47只/鼠。各调查点捕获革螨数量相差很大,不同驻地营区的优势革螨种群差异性明显。结论 驻山东省部队营区及其周围革螨种群呈多样性分布,通过综合治理结合营区有效灭鼠达到较好的灭革螨效果。

  • 骆淑英, 朱志宏, 楼挺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38-54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8
    摘要 ( 403 ) PDF全文 ( 105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流动监测和固定监测在现场的平行性试验,分析2种方式对白纹伊蚊的监测效果,为优化白纹伊蚊监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5-10月选择5个固定监测点开展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同时每个月选择至少7个流动村进行平行监测,每个村监测50户居民,收集每个监测点资料,计算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和房屋指数(HI),对2种方式的监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结果 固定监测点5-10月监测的平均BI、CI和HI分别为5.20、15.55%和4.53%,不同月份的BI差别较小,只有10月的BI明显小于其他月份;江东九联、义亭青肃、稠江江湾、后宅寺前和稠城东前王的平均BI分别为4.67、2.33、4.67、8.00和6.33,经方差分析,不同固定监测点各月份的平均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不同监测点不同月份的BI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监测点不同月份的BI无显著相关。流动监测点5-10月各月的平均BI分别为5.43、8.60、2.00、5.00、1.60和1.64。经相关性分析,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每月的平均BI无显著相关。结论 固定监测可以反映白纹伊蚊密度的时间变化趋势,流动监测可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二者结合可以更科学地进行白纹伊蚊监测。

  • 王伟, 张静, 秦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41-54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19
    摘要 ( 429 ) PDF全文 ( 206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天津市有害生物防治业(PCO)及从业人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促进全市PCO公司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发展。方法 对在2010-2011年参加培训的165名PCO人员进行从业人员概况和虫媒防治知识知晓调查,各公司随机抽取1名从业人员进行PCO公司概况调查。结果 天津市 PCO人员年龄结构较年轻,仍有部分低文化水平者,从业年限较短,工资水平偏低。天津市PCO公司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面小,区域性特征明显,低端市场价格竞争严重,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实施作业缺乏规范。天津市PCO从业人员蝇和鼠防治知晓率较高,但蚊和蜚蠊防治知晓率较低,尤其对虫媒疾病的危害和综合防治的认知更低。结论 行业协会有必要加强规范化的职业培训,提供实用的技能训练,树立化学防治仅是整个控制措施中一部分的观念。有必要加快推进诸如杀虫剂分级管理、相关法规及标准建立、第三方服务质量评估、责任保险建立等工作,促使PCO公司尽早向PMP(有害生物管理业)转变,更加注重环保化、专业化和法制化。

  • 徐正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44-54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20
    摘要 ( 424 ) PDF全文 ( 107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黄胸散白蚁对密褐褶孔菌、黑木耳菌、茯苓菌和灵芝菌处理的马尾松木粉的偏好程度,为开发新的白蚁防治饵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不同木腐菌处理的和未处理的马尾松木粉放在用玻璃管连接的PVC圆筒中,供黄胸散白蚁自由选择,最后观测每种马尾松木粉引诱的白蚁数和被白蚁取食的量。结果 不同木腐菌腐朽的马尾松木粉对黄胸散白蚁的引诱力不同。其中,密褐褶孔菌处理的马尾松木粉引诱的白蚁数最多为(86.4±8.7)只,其他依次是黑木耳菌〔(48.8±1.9)只〕、茯苓菌〔(33.2±3.6)只〕和灵芝菌〔(21.8±3.9)只〕处理的马尾松木粉,这4种木腐菌处理的马尾松木粉引诱的白蚁数分别是未处理的8.8、5.0、3.4和2.2倍。但只有密褐褶孔菌、黑木耳菌和茯苓菌处理的马尾松木粉明显被黄胸散白蚁偏好,黄胸散白蚁对3种菌处理的马尾松木粉取食量分别是对照组的5.0、3.1和2.3倍。结论 黄胸散白蚁显著偏好密褐褶孔菌、黑木耳菌和茯苓菌处理的马尾松木粉,建议在今后研究和开发新的白蚁防治饵剂时,利用这些木腐菌处理基饵,以提高饵剂对黄胸散白蚁的防治效果。

  • 邱波, 姜法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46-54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21
    摘要 ( 496 ) PDF全文 ( 89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青岛市2008-2012年狂犬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8-2012年人间狂犬病疫情资料,采集可疑狂犬的脑组织样品,用直接荧光抗体和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感染状况。对全部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29例,分布于7个区(市)。2008-2011年发病率连续上升,最高年发病率达0.15/10万。农村病例占96.55%。平度市发病率居各区(市)首位,为0.29/10万。11月病例最多,7-12月病例是1-6月的3.14倍。男女性别比为2.22:1,年龄在27~79岁之间,30~59岁占72.41%,农民占93.10%。Ⅱ、Ⅲ级暴露分别占24.14%和75.86%。86.21%的患者伤口未处理,93.10%的患者未接种狂犬病疫苗,所有患者均未进行狂犬病被动免疫。潜伏期14~413 d,中位数为80.5 d。被家犬咬伤16例,被流浪犬咬伤12例,因屠宰犬感染1例。5份可疑狂犬脑组织样品中,3份狂犬病病毒阳性。结论 2008-2012年青岛市狂犬病疫区不断扩大,病例明显增多,发病以农民为主。暴露后未进行规范处置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以暴露后处置为重点,加强综合防控。

  • 吴晓虹, 施红喜, 唐慧玲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49-55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22
    摘要 ( 364 ) PDF全文 ( 95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金华市2007-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乙脑专病报告系统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7-2012年金华市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7-2012年全市共报告乙脑病例33例,死亡1例,平均发病率为0.11/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义乌、东阳和永康市;<15岁儿童发病32例,占总病例数的96.97%;外省流动人口占总病例数的72.73%;时间集中发生在7、8月;84.85%的患者无明确免疫史,媒介监测绝对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占63.73%。结论 近6年金华市乙脑病例以外省无乙脑疫苗免疫史的流动儿童为主,因此提高流动儿童的乙脑疫苗接种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自我防护教育是控制乙脑疫情的有效手段,同时应开展媒介蚊虫和宿主动物的监测。

  • 陈合, 甘亚弟, 刘海博, 郭欣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52-55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23
    摘要 ( 348 ) PDF全文 ( 950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冯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53-55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24
    摘要 ( 441 ) PDF全文 ( 1125 )   可视化   收藏

    对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四川省有瓣蝇类多项调查研究所积累资料,综合历史文献提供信息,简述四川省有瓣蝇类研究概况,以期为相关机构和从事蝇类学、媒介生物学以及昆虫学等科研人员提供基础资料。

  • 田洁, 郭惠琳, 黄健华, 刘艳华, 王艺凯, 赵静, 王康琳, 杨爱宏, 石久达, 高璟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58-56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25
    摘要 ( 448 ) PDF全文 ( 1785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5月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首次从来自德国的邮寄物中截获100余只活体蜚蠊,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文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宠物蜚蠊饲养的现状及传入风险,列举了一些国家对邮寄或饲养宠物蜚蠊的事例,并对防止宠物蜚蠊入境的检疫监管提出建议,为国境口岸更好地防止医学媒介生物传入提供参考。

  • 调查研究
  • 王雪, 郑谊, 杨汉青, 赵小龙, 李海龙, 魏有文, 罗军, 李翔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6): 564-56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26
    摘要 ( 352 ) PDF全文 ( 1256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