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20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李旭东, 闫振天, 付文博, 陈斌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377-38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1
    摘要 ( 530 ) PDF全文 ( 1228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近年的区系研究,查阅《Zoological Record》以及相关的分类文献,简述了阿蚊属的系统发生地位及分类研究历史和现状;重点分析阿蚊属各种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和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分布情况。目前,阿蚊属全球已知2亚属58种。该属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少数种已扩散到澳洲区及古北区,其中东洋区48种,占世界总种数的82.76%;澳洲区1种,占1.72%;横跨东洋区及澳洲区的有8种,占13.80%;跨东洋区与古北区的有1种,占1.72%。我国目前已知2亚属19种,占世界已知种数的32.76%。该研究为中国阿蚊属及进一步分类学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 论著
  • 马颖, 马雅军, 林琳, 王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382-38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2
    摘要 ( 413 ) PDF全文 ( 116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阐明中国按蚊属按蚊亚属蚊种的亲缘关系。方法 根据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小进化法(ME)和最大似然法(ML),对采自中国的按蚊亚属22种(分子型)蚊虫进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结果 rDNA-ITS2序列的长度范围为340~1754 bp,种内的p遗传距离均小于0.004,种间为0.009~0.420,平均值为0.224。各种方法重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分为3大支,分别对应赫坎按蚊种团和须喙按蚊种团各一支,以及林氏按蚊与五斑按蚊种团聚为的一支,三者为并系关系;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分为主要的4支,其种间关系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但分子型spLL1和spLL2的聚类位置不稳定。结论 重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客观地阐明了中国按蚊属按蚊亚属各种团及蚊种之间的亲缘关系,ITS2序列具有足够的信息贡献量。

  • 樊景春, 林华亮, 吴海霞, 王君, 杨舒然,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389-39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3
    摘要 ( 410 ) PDF全文 ( 136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6-2011年广东省登革热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2006-2011年广东省登革热县(区)级年发病率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登革热高风险地区。结果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登革热发病率分别为>4/10万和>2.5/10万,Moran'sⅠ统计量在2006-2007年(P=0.005)和2009-2011年(P=0.001)有统计学意义,2007-2008年无统计学意义(P=0.814)。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分布是非随机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登革热的高危地区。

  • 白志军, 张培, 洪文艳, 刘建伟, 狄飚, 杨智聪, 任瑞文, 方美玉, 林立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392-39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4
    摘要 ( 364 ) PDF全文 ( 128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广东省3株登革热2型病毒的全序列,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 运用RT-PCR法扩增来自广东省的登革热2型GD09/93、GD05/98和GD19/2001病毒株的全序列,采用遗传距离法构建进化树。结果 3株登革热2型病毒的全基因组长度均为10 723 nt, 5'及3'端各有一非编码区,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位于基因组97~10 269 nt之间,共编码3391个氨基酸,读码结构完全相同。GD05/98与GD09/93、GD05/98与GD19/2001、GD09/93与GD19/2001之间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3%、92.4%和97.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7%、96.5%和98.5%。结论 3株登革热2型病毒均对乳鼠致病,与对乳鼠不致病的参考株(DEN2-04株)比较共有18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引起极性或电荷变化,PrM-134、NS2A-153、NS4B-102所带电荷的变化对抗原性影响较大。GD05/98株与泰国分离株同为Ⅱ基因型,GD09/93和GD19/2001株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台湾株分在Ⅳ基因型; 表明我国登革热2型病毒有不同的基因型,而不同时期也存在同一种基因型传播。

  • 王旺, 杨宇, 王静, 赵婷婷, 孙肖红, 刘丽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397-40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5
    摘要 ( 389 ) PDF全文 ( 127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森林脑炎病毒(forest encephalitis,TBEV)、新疆出血热病毒(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巴贝西原虫(Babesia spp.)、埃立克体(Ehrlichieae)、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Fr)、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Q)、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o)、巴尔通体(Bartonella,Barton)9种蜱传病原体的悬浮芯片多重检测方法。方法 将9种蜱媒病原体分为两组构建多重PCR体系,各上游引物均带有不同的anti-TAG标记,下游引物标记生物素,PCR产物与偶联对应x-TAG的磁性微球进行杂交,结合物用Bio-plex 100液相芯片系统检测,并对9种蜱媒病原体分别进行单一、多重检测分析。结果 将平均荧光强度的判定阈值定为背景对照的3倍,多批次实验均能对混合模板进行准确鉴定,未出现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同时对该方法的灵敏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灵敏度良好。结论 通过利用偶联有标签序列及生物素的引物对,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9种蜱媒病原的液相芯片检测技术平台;该平台对于蜱媒病原体的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魏绪强, 李宗麟, 潘京海, 张淑芬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02-40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家蝇对溴氰菊酯抗性风险,预测抗性发展速率,为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更好地保护现有药剂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剂潜在能力以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室内抗性选育和生物测定方法获得用于抗性风险评估的品系;采用Tabashnik方法估算抗性现实遗传力(h2)并预测不同选择压力下抗性发展速率。结果 经过21代的室内选育,家蝇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上升了2197.55倍;家蝇对溴氰菊酯的抗性h2为0.1571,抗性风险较大;根据抗性发展规律(筛选前7代的抗性发展非常缓慢,从第8代开始迅速上升,筛选后期抗性发展基本稳定),计算不同阶段的h2分别为0.1016(F0~F7)、0.2140(F8~F17)和0.0250(F18~F21)。根据不同阶段的h2值(h2=0.1016,h2=0.2140,h2=0.0250),预测不同选择压力下(死亡率分别为50%、60%、70%、80%和90%),抗性上升10倍所需的代数分别为7.2~15.9、4.9~10.8和44.4~98.1代。结论 家蝇对溴氰菊酯抗性风险较大,应根据防治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 黄晓丹, 赵久旭, 寇景轩, 刘宏美, 程鹏, 公茂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06-40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东平湖淡色库蚊对常用5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状况,为合理有效地进行蚊虫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生物测定方法,测定2010-2011年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和现场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及增效系数。结果 现场淡色库蚊种群对氯氰菊酯、残杀威、溴氰菊酯、三氯杀虫酯、DDVP的抗性指数, 2010年分别为106.40、4.30、110.75、0.60和4.09倍, 2011年分别为 94.30、2.70、112.33、0.61和2.91倍。DDVP+三氯杀虫酯、残杀威+三氯杀虫酯复配增效系数分别为164.39~171.08 和 188.28~221.84。结论 山东省东平湖淡色库蚊对5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采取多种杀虫剂复配和增效剂与杀虫剂合用措施,以克服或延缓蚊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 陈琪, 姜玉新, 郭伟, 李朝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09-41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3种封固剂制作螨标本玻片的效果。方法 按配方配制多乙烯乳酸酚、贝氏和霍氏3种封固剂,比较它们的理化性质,并分别制作粉螨玻片标本各60张,烘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制片效果,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乙烯乳酸酚封固剂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密度为0.99 g/ml;贝氏封固剂红棕色,密度为1.12 g/ml;霍氏封固剂颜色较贝氏稍淡,密度为1.37 g/ml。光学显微镜下,霍氏封固剂制作的粉螨标本透明度好,螨体舒展,很少出现躯体两侧发黄发焦的现象;多乙烯乳酸酚和贝氏封固剂效果欠佳。经χ2检验,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4,P<0.01),且霍氏封固剂的制片效果优于多乙烯乳酸酚(χ2=7.50,P<0.01)和贝氏(χ2=15.70,P<0.01)封固剂。结论 霍氏封固剂制备粉螨标本玻片观察效果较好,可为高质量的螨标本制备提供参考。

  • 吕文, 孙养信, 王博, 雷毅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12-41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全面掌握铜川市陈炉镇景区蚊媒分布情况,分析蚊媒危害程度,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成蚊调查采用诱蚊灯法和人帐诱法,幼虫检查民居外环境容器积水的阳性率,计算容器指数、房屋指数、百户指数评价幼虫密度。结果 诱蚊灯法蚊密度为0.0874只/(灯·h),成蚊密度7月最高为0.2018只/(灯·h)。各环境中以农家乐成蚊密度最高,为0.1429只/(灯·h);其次为民居,为0.1078只/(灯·h)。帐诱法蚊密度为7.4419只/(帐·h),成蚊密度以8月最高,为30.6000只/(帐·h)。民居容器指数平均为14.48%,以8月最高(21.87%),房屋指数为35.88%,百户指数为76.08%。结论 陈炉镇风景区环境中存在大量伊蚊孳生地,主要以各种储水容器为主,而且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应落实积水清除措施,控制白纹伊蚊密度。

  • 张福顺, 杨玉平, 王利清, 赵晓光, 王慧清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15-417.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沙地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结构特征。方法 2008年4-10月,采用夹夜法对鄂尔多斯沙地7种植被类型中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生境中鼠类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有差异,苜蓿地中鼠类物种数最多,为5种,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3075;沙打旺地仅捕到小毛足鼠。小毛足鼠为各种生境的优势鼠种,占总捕获量的65.83%,但其种群数量动态在不同生境间有差异。结论 人为种植不同植被改变鄂尔多斯沙地生境条件,使鼠类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产生差异,因此在沙地草场利用过程中应重视鼠类与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李海龙, 马英, 魏有文, 李超, 郑谊, 王雪, 杨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18-42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青海省啮齿类动物区系分布特点,初步探讨青海省啮齿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共收集青海省啮齿类45种,隶属2目9科。将青海省各自然地理单元作为基本单元,采用Ward's方法对各基本单元进行聚类研究。结果 青海省啮齿类聚为两大类群,青海羌塘高原和果洛玉树高原在距离系数为0.13水平上首先聚合为一个新类群,在距离系数0.21的水平上青海湖北山地、黄南山地、湟水河谷、柴达木盆地和青海祁连山地的啮齿类聚为一个新类群。结论 聚类结果体现了各动物地理单元啮齿类与其地理环境相互渗透的现象。

  • 梁江明, 周树武, 曾竣, 李寿生, 蒋震羚, 杨光华, 黄德蕙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21-42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鼠疫疫区后期处理的策略、方法和效果。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2002-2012年广西鼠疫疫区后期处理工作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2002-2012 年,广西鼠疫病例数由42例降至0,鼠疫菌检出率由0.19%降至0,F1抗体阳性率由0.38%降至0,鼠体染蚤率由68.00%降至4.64%,鼠体蚤指数由1.15降至0.06,鼠密度控制在5%以下。结论 鼠疫疫区后期处理工作的实施,使鼠疫疫情得到明显遏制,取得显著效果,值得鼠疫疫区推广应用。

  • 赵鑫, 杨小兵, 张皓, 贺圆圆, 崔雪峰, 吴开琼, 杜海国, 鲁亮, 郭玉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25-42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进行蚊类种群鉴定及分类计数。结果 三峡库区宜昌段建设初期,人房和畜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交替出现,2005年及2007年后,人房和畜圈以骚扰阿蚊为主;人房成蚊密度低于畜圈;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结论 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环境的改变,蚊密度和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蚊类监测,为有效防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 叶凌, 任宜, 王忠发, 王承维, 李世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29-43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特征和宿主、媒介的感染情况,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防治指南开展病例监测,在有病例的地区用布旗法和啮齿动物体表捡蜱法相结合的方法捕蜱,每季度采用鼠笼法捕捉鼠形动物,鉴定种类后无菌解剖取肝、脾、肺和血清,提取RNA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岱山县2011-2012年共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24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60岁以上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0.83%。4例患者有被蜱叮咬史。病例呈散发,有一起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一起外地人口进入本地感染病例。采集牛、羊等动物血清25份,野外捕获鼠类111只,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捕获法共捕蜱251只,在蜱中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在2例患者血液中分离到2株新布尼亚病毒株,病毒株S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来源于国内6省新布尼亚病毒的S基因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 岱山县已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从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迫切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研究和监测。

  • 闫歌, 刘相萍, 甄天民, 王怀位, 王新国, 孙传红, 张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32-434.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苏云金杆菌CryIVD转基因贮存藻对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大量培养工程藻,干燥后保存,应用不同时间的贮存藻作用于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结果 干燥贮存的工程藻数年后仍有较高的杀蚊毒效,尽管杀蚊毒效较新鲜工程藻有所下降,但在105个/ml数量级不同龄期的幼虫仍有50%以上死亡。对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效果比较表明,1~3年贮存藻3组比较,在106个/ml数量级浓度的蚊幼虫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9.32, P>0.01),而贮存1年组和3年组在105个/ml数量级浓度及以下,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21,P<0.01)。结论 转基因蓝藻在干燥贮存情况下仍能保持毒蛋白的稳定遗传和杀幼虫作用,为今后的现场应用提供更方便的选择。

  • 宁伯福, 杨万军, 周均泽, 廖泽胜, 胡冬菊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35-43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宣威市家鼠鼠情、蚤情、蚤分布、密度等情况,分析宣威市发生鼠疫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于1999-2012年对不同乡(镇、街道)的家鼠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2年共捕鼠1757只,平均鼠密度为5.98%,最高年份达11.36%,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51.05%)和黄胸鼠(占37.05%),黄胸鼠平均密度为2.22%,高于国家黄胸鼠控制标准(1%);平均染蚤率为33.18%,总蚤指数为0.84,未发现印鼠客蚤,优势蚤为不等单蚤(占66.46%);共获得鼠血清1560份,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F1抗体,未发现阳性标本。结论 宣威市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线索,但从环境、历史、鼠疫研究成果、鼠密度、染蚤率、优势鼠种、优势蚤等因素综合分析,存在着鼠疫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 张彦, 张东彦, 郭郁, 黄儒婷,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39-44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残杀威、溴氰菊酯5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为指导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在丰台区某农贸市场大量采集德国小蠊成虫,经实验室获得子一代试虫;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测定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击倒率和死亡率,评价其抗药性程度。结果 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残杀威、溴氰菊酯5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系数(R/S)分别为7.91、2.06、2.79、4.56、30.52;24 h致死效果下降率分别为100%、13.33%、20.00%、73.33%、90.00%。结论 丰台区德国小蠊已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类杀虫剂产生较高的抗药性,但对毒死蜱、残杀威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的抗药性水平较低,可能与杀虫剂的使用频率和方式不同有关。

  • 生物学与生态学
  • 孙定炜, 赵伟, 曾林海, 李善干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42-443.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硬蜱种类。方法 宿主体捡蜱法,采集硬蜱标本并分类鉴定。结果 捕获硬蜱5属12种,其中长角血蜱为海南省新纪录种。结论 进一步加强硬蜱调查工作,为蜱传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宋福春, 王健, 虞以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44-445.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并描述发现于淮南地区的裸蠓属一新种,毛毛裸蠓(新种,Atrichopogon coma Song,Wang et Yu,sp. 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 翟士勇, 赵志清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46-450.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石家庄市媒介生物的种类分布,为媒介生物防治和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媒介生物专项调查,同时收集市民捕获的媒介生物。结果 共捕获鼠、蚊、蝇、蜚蠊、蜱、蚤、虱、臭虫等标本141种。结论 初步掌握了石家庄市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制作了石家庄市主要媒介生物名录。

  • 徐友祥, 冷培恩, 徐劲秋, 陈海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51-45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调查研究
  • 余樟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53-45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进行监测,为及时发现和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日法捕鼠,对捕获的活鼠进行分类鉴定,并采其肝、脾及血清分离鼠疫菌和检测F1抗体;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以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家栖鼠主要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野栖鼠主要为黑线姬鼠;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3.19%和2.82%;鼠类平均染蚤率1.89%,总蚤指数为0.0493,鼠体寄生蚤以缓慢细蚤为优势种;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 虽然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且一直未发现鼠疫疫情,但仍应坚持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 孙进忠, 白玉银, 王纯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57-45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和掌握辽宁省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辽宁省14个市共设立100个蚊虫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分别开展农村和城市蚊虫监测。结果 2010-2012年共捕获蚊虫67 034只,平均蚊密度为8.12只/(灯·h),淡色库蚊和刺扰伊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44.4%和32.9%。不同生境蚊密度为牲畜棚>农户>公园>医院>居民区。辽宁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明显,活动高峰一般在8-9月,5-6月和10月蚊活动较少。结论 初步掌握了辽宁省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 吴旭, 刘成模, 王慧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59-46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2008-2010年沈阳市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及密度,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鼠、蚊、蝇、蜚蠊类监测分别采用夹夜法、诱蚊灯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群及密度。结果 2008-2010年沈阳市鼠密度分别为0.31%、0.18%和0.16%,农村自然村最高,优势种为褐家鼠;成蚊密度监测分别为8.56、10.52和20.14只/(灯·h),牲畜圈最高,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刺扰伊蚊、背点伊蚊和中华按蚊;蝇密度分别为14.93、10.31和7.51只/笼,餐饮业外环境最高,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厩腐蝇和家蝇;德国小蠊密度分别为1.41、1.05和0.94只/张,侵害率分别为36.97%、25.75%和22.82%,医院及农贸市场密度和侵害率较高。结论 通过3年监测基本掌握了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密度情况。

  • 薄景信, 朱世营, 杨晨光, 赵彬, 李德昕, 宁瑞瑜, 许晓银, 张晓龙, 聂维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62-463,46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入境船舶携带臭虫等医学媒介生物侵害,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目测法等对臭虫等医学媒介生物的侵害进行调查,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鉴定;采用0.5%马拉硫磷水剂开展滞留、空间和缝隙喷洒杀灭船舶上臭虫等医学媒介生物,同时布放灭蟑螂毒饵,对处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生活区船员房间发现并采集到300余只臭虫标本,为热带臭虫,密度为180只/人工小时,单位面积密度达300只/m2,另发现蜚蠊、蚊和蝇等17种医学媒介生物;处理后各类医学媒介生物杀灭率均为100%。结论 应加强入境船舶检疫查验,对受到臭虫等多种医学媒介生物侵害的船舶,应根据处理对象和场所,采用综合施药方法进行除虫处理,防止臭虫等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传入。

  • 李志, 丁俊, 王纯玉, 张家勇, 杨德香, 李鑫, 关玉辉, 陈军, 陈哲, 温志远, 韩来顺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64-46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辽宁省媒介按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死亡率,测定其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 丹东东港市及锦州北镇市媒介按蚊对5种杀虫剂均存在抗药性,最低的死亡率仅为16.7%;丹东、铁岭和锦州市媒介按蚊对4%DDT、0.05%溴氰菊酯和0.05%高效氯氰菊酯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最高死亡率为97.4%;0.1%残杀威对丹东振安区、铁岭开原市媒介按蚊和0.75%氯菊酯对振安区媒介按蚊杀灭效果较好,死亡率均为100%。结论 在辽宁省部分地区媒介按蚊对DDT的抗药性仍然较高,同时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也形成不同程度抗药性。因此,应合理使用这些药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媒介按蚊对残杀威、氯菊酯相对较敏感,可作为现阶段主要的杀虫剂使用。

  • 毛弟军, 王金明, 余济初, 丛晓平, 于晓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67-468.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粉迹法应用于城市社区室外鼠密度监测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 同时采用粉迹法和鼠迹法,对黄石市10个社区室外鼠密度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个社区室外鼠密度监测,粉迹法监测有效粉块率为89.11%,鼠迹阳性率为6.41%;鼠迹法监测结果,路径指数为20.08处/km。将两种方法的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407,P=0.243)。结论 选择适宜的天气,粉迹法可应用于城市社区室外鼠密度监测。

  • 应锡钧, 竺小春, 过伟军, 王红霓, 方益荣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69-471.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近年来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毒刺蛾幼虫皮炎暴发疫情增多,通过本次调查确定病因,查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接触途径。方法 对出现症状的村民进行现场个案及环境调查,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按照2:1比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请专家鉴定虫的种类。结果 发病率71.70%(223/311),年龄最大的(>80岁)和年龄最小的(<9岁)人群罹患率最高,该村的罹患率高于外村,村北的罹患率高于村南,村西的罹患率高于村东,环境调查发现村西北角富润江边一棵枫杨树上孳生大量的毛虫,经专家鉴定为毒刺蛾幼虫。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素与发病有关,即路过枫杨树(≥4次/d)(OR=12.0,95%CI:3.9~51.0)、用江水搽身体(OR=10.0,95%CI:1.5~448.0)、用江水洗菜洗衣服(OR=4.5,95%CI:1.4~19.0)和在江中游泳(OR=6.6,95%CI:1.5~62.0)。结论 该疫情为一起由毒刺蛾幼虫引起的皮疹病例暴发,茶毛虫毒毛除可随风飘散接触人体皮肤引起疾病外,也可通过污染水源接触人体皮肤导致发病并引起暴发。

  • 郭文涛, 曾诚, 加洛, 杜鹏程, 吴海生, 卢占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72-472.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周小洁, 钱坤, 佟颖, 曾晓芃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5): 473-476. https://doi.org/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小蠊是我国蜚蠊的优势种,在医学与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和危害性,以及作为多种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模型决定了其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而在后基因组时代对功能基因的研究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础。RNA干扰是外源性或内源性双链RNA诱发的在mRNA水平上进行的基因沉默现象,从而阻止某一基因功能在细胞或整体水平上的表达,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等优势。鉴于蜚蠊重要研究价值与RNA干扰表现出的技术优势,该文简要介绍RNA干扰技术分子机制,重点对德国小蠊功能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