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中疟疾防治的有效策略。方法 采用社区动员、生物医学和行为干预并重的疟疾防治措施,改进居民疟疾防治服务经济、地理、信息和文化方面的可及性。结果 居民疟疾传播与预防、症状与求医方面的知识显著提高;与干预试验前比较,评估调查前夜睡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ITNs)中、发热后24 h求医和发热病例到公共卫生机构就医的比值比(OR)分别为37.85%(95%CI:27.69%~51.88%)、22.28%(6.06%~96.87%)和7.94%(1.78%~49.54%);发病率、发热病例血片阳性率和一年内有发热史人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率OR 值分别为0.16%(0.08%~0.32%)、0.20%(0.10%~0.39%)和0.34%(0.22%~0.51%)。结论 社区动员、生物医学和行为干预并重的疟疾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当地疟疾的发病和流行程度。
目的 比较研究猫栉首蚤不同性别成虫和幼虫的过冷却点,旨在分析其分布及越冬规律,进而为猫栉首蚤及其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电偶和数字温度表,测定猫栉首蚤实验室种群雌雄成虫和3龄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分析其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的抗寒性差异。结果 在饥饿状态下,猫栉首蚤雌性成虫与雄性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温度分别为(-18.24±0.26)℃和(-18.45±0.2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性成虫与雄性成虫的结冰点温度分别为(-15.46±0.30)℃和(-15.19±0.31)℃,二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而3龄老熟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温度为(-8.73±0.40)℃,结冰点温度为(-6.63±0.37)℃,都分别显著高于猫栉首蚤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论 猫栉首蚤的成虫抗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成虫相比,幼虫不耐寒冷,因此在我国北方较寒冷的区域,其以成虫越冬的可能性较大。
目的 了解江苏省淡色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以有效指导淡色库蚊的防治。方法 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LC50。 结果 江苏省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和淮安市淡色库蚊现场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173%、0.0756%、0.0487%、0.0070%、0.0055%和0.0150%,对氯菊酯的LC50分别为0.2128%、0.2711%、0.1130%、0.1579%、0.0504%和0.0734%,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淮安和苏州市淡色库蚊现场种群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224%、0.0420%、0.0843%、0.0023%、0.0114%、0.0180%和0.0108%,南京和南通种群成蚊对敌敌畏的LC50分别为0.0119%和0.0046%,对残杀威的LC50分别为0.0129%和0.0077%。所测种群对溴氰菊酯均产生了中等及其以上程度的抗性,其中徐州和连云港种群抗性倍数均在100倍以上;对高效氯氰菊酯呈低抗至高抗,其中连云港种群的抗性高达94.7倍,无锡种群的抗性仅为2.6倍;对氯菊酯呈低抗至中抗,其中南京和徐州种群的抗性倍数为11~15倍,南通种群抗性倍数为2.8倍;南京种群对残杀威低抗(2.8倍),南京种群对敌敌畏、南通种群对敌敌畏和残杀威均敏感。 结论 江苏省在成蚊防治中,应减少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使用,可增加敌敌畏等有机磷类和残杀威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使用;在进行成蚊化学防治时,要从全局考虑,做好杀虫剂使用的整体规划,以延缓或减少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目的 检测山西省隰县大仓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 实验室配制0.05%杀鼠灵小米毒饵,采用6 d无选择摄毒法。结果 杀鼠灵对25只大仓鼠毒杀率为84.0%,死亡鼠平均食毒剂量为149.20 mg/kg,平均致死时间为5.29 d;存活鼠平均食毒剂量为167.13 mg/kg;抗性发生率为16.00%。结论 大仓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已经形成了抗药性个体,但根据判定标准的要求尚未产生抗药性种群。
目的 观察在毒饵盒中投放急慢性毒饵灭家栖鼠类及对小家鼠和褐家鼠的灭鼠效果。方法 选择济南市历城区西彩石村,每间房间布放毒饵盒1个,内放0.5%毒鼠磷和0.05%敌鼠钠整粒小麦。急性药剂毒饵盒放50 g,慢性药剂毒饵盒放100 g,每组90户;效果考核S100格法。结果 急性药剂毒饵盒5、10、15、20 d总灭鼠率分别为77.54%、82.36%、88.50%和93.78%;针对小家鼠灭效分别为76.81%、82.83%、88.92%和94.14%,褐家鼠灭效分别为100%、68.29%、75.61%和80.49%。慢性药剂毒饵盒10、20、30、60 d总灭鼠率分别为90.93%、93.17%、98.11%和98.28%;针对小家鼠灭效分别为91.12%、93.24%、98.18%和98.24%,对褐家鼠灭效分别为80.95%、92.86%、95.24%和100%。慢性药剂毒饵盒第10天总灭鼠效果优于急性药剂毒饵盒(u=11.43,P<0.01)。结论 慢性抗凝血灭鼠剂毒饵盒灭鼠效果显著。
目的 调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特有种及区系特征。方法 采用昆虫学分类原理与方法。结果 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发现有瓣蝇类6科64属142种。其中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保护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32.81%和49.30%。文中记录动物三界以上的广布种34种,占该保护区分布种数的23.94%,六界广布种5种,占该保护区分布种数的3.52%。特有种4种,占该保护区分布种数的2.82%。结论 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的区系特征是以古北界区系成分为主。
目的 描述丝光绿蝇感染双翅目虫疠霉的症状及其虫疠霉的形态特征,为控制丝光绿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醋酸地衣红和棉蓝染色法观察双翅目虫疠霉的形态,分别显微测量分生孢子、细胞核和分生孢子梗直径,并摄影。 结果 感染双翅目虫疠霉的丝光绿蝇成虫附着于大叶榕的树干上,双翅向侧上方张开,浓密的灰白色虫霉子实层几乎覆盖整个虫体,四周可见很多密集的、长短不一的假囊状体伸出。双翅目虫疠霉的初生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近纺锤形,(24.8±1.8)μm×(10.8±0.9)μm〔(22.1~28.6 μm)×(9.1~14.3 μm)〕,长径比(L/D)为2.3±0.2 (1.89~2.86), 双囊壁, 单核。次生分生孢子形似初生分生孢子(17.3±1.4) μm×(11.5±1.0)μm〔(15.6~19.5 μm)×(9.1~13.0 μm)〕,L/D为1.5±0.1(1.3~1.7)。假囊状体多, 单菌丝状,基部φ(19.7±1.3)μm (16.2~22.9 μm),端部φ(5.4±1.2)μm (4.0~6.1 μm)。假根单菌丝状,φ(19.5±0.9)μm (16.6~21.4 μm),端部分化为盘状固着器。休眠孢子未见。结论 双翅目虫疠霉可能对丝光绿蝇有控制潜力。
目的 通过室内反选育,获得家蝇对残杀威敏感品系。依据家蝇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hE)敏感度建立不敏感AChE的区分剂量,同时对室外家蝇种群不敏感AChE进行检测,为延缓家蝇抗药性的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敏感品系选育采用反汰选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自然种群中AChE不敏感基因表现型进行检测。 结果 经过6次反汰选,原敏感品系家蝇对残杀威的敏感度提高到13.87倍。对北京市种群检测结果表明有40%以上个体具有不敏感AChE。结论 家蝇敏感品系中含有不敏感AChE,需要继续反选育;自然种群为残杀威抗性种群,应停用残杀威,用其他类型的药剂替代,避免或延缓抗性发展。
目的 了解贵阳市农村地区蚊虫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控制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制提供参考。方法 在人房、猪圈和牛圈用吸蚊管捕蚊,野外用蚊帐诱捕法。设普查点和连续监测点,普查点为8-9月捕蚊;监测点为4-11月捕蚊,每次定人、定时、定点捕蚊15 min,每旬1次。结果 在贵阳市郊区普查点捕获蚊虫3属7种,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构成比分别为54.84%和33.13%。监测点于4-11月共捕雌蚊10 863只,其中骚扰阿蚊构成比为74.46%,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构成比分别为20.90%、3.00%和1.27%,不同生境蚊虫密度不同,牛圈蚊虫密度高达221.33只/人工小时。蚊虫从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密度逐渐上升,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高峰,8-9月蚊密度持续在较高水平,10月开始迅速下降, 不同蚊种的季节消长差异明显。结论 三带喙库蚊是贵阳市郊区的优势蚊种,其密度高峰为7-8月,与乙脑流行季节相符,是该地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它蚊种在乙脑病毒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目的 从22种植物中筛选出对蚂蚁具有较好驱避效果的植物提取物,为制备高效无毒的蚂蚁绿色驱避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该研究以95%的乙醇和蒸馏水为溶剂,借助超声波提取,利用其对蚂蚁的驱避率来衡量植物提取物的驱避活性,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2种不同溶剂提取物驱避率的差异性。结果 在醇提取物中驱避效果较好的植物有丁香、花椒、五味子和肉桂,平均驱避率分别为86.9%、83.9%、81.3%和91.2%;其次为石菖蒲、薄荷、檀香、地肤子、八角茴香及大蒜,平均驱避率在60%~80%;而蒸馏水提取物平均驱避率均在80%以下,较好的有五味子和肉桂,平均驱避率分别为60.9%和76.2%,其次为八角茴香、曼陀罗和大蒜,平均驱避率在50%~60%。t检验结果表明,2种溶剂提取物的驱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5%乙醇的植物提取物其驱避效果显著优于蒸馏水提取物;在22种植物源提取物中,不论是乙醇还是蒸馏水作为溶剂,均以肉桂提取物对蚂蚁的驱避效果最佳。
目的 了解河南省公共场所病媒生物侵害情况,为制定该地区病媒生物防制措施提供借鉴与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宾馆、饭店、学校和医疗机构4类公共场所的病媒生物侵害情况。鼠类调查采用粉块法和鼠迹法;蜚蠊调查采用粘捕法;蝇类调查采用目测法;成蚊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蚊幼虫调查采用容器指数法。结果 鼠类调查粉块法阳性率5.23%,鼠迹法阳性率4.02%;蜚蠊调查阳性房间率为11.97%,以饭店阳性率最高,阳性房间平均蜚蠊数8.81只/间;蝇类调查阳性房间率22.38%,以饭店阳性率最高,阳性房间平均蝇数量2.43只/间;成蚊调查平均密度为6.49只/人工小时,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蚊幼虫容器指数法调查平均阳性率为19.06%。结论 除阳性房间平均蝇数量指标合格外,其余主要指标均超过标准。提示河南省公共场所病媒生物侵害严重,公共场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应引起重视。
目的 调查和了解隆林县家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的组成及分布特征,为鼠疫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笼捕法捕获的鼠类进行鼠体蚤的采集, 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 用粘蚤纸法捕获室内地面游离蚤, 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结果 共捕获蚤类3科5属6种共2839匹,其中,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鼠体平均染蚤率为27.12%,平均蚤指数为0.98,印鼠客蚤指数为0.78,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6。此外,鼠体染蚤指数和地面游离蚤指数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格局;而年际变化无明显规律。 结论 印鼠客蚤、人蚤和不等单蚤是隆林县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
目的 监测上海口岸输入性及本地蜚蠊携带的10种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PCR检测病原体。结果 从蜚蠊中检出的病原体有霉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未检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和志贺菌。4类蜚蠊病原体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0,P>0.05)。结论 蜚蠊是病原体扩散的中间宿主,口岸应采用先进检测技术监测蜚蠊中病原体。
目的 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及其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状况。方法用夹夜法在室内及室外捕鼠,捕获鼠经分类鉴定后无菌取血清及肺组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汉坦病毒抗体及肺组织抗原,对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肺组织标本用RT-PCR检测汉坦病毒核酸及分型。结果 2006-2008年共捕获宿主动物17种1984只,以小型啮齿动物为主,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14.51%;褐家鼠肺组织汉坦病毒抗原阳性标本6份,经核酸检测和测序证实为汉城型病毒。结论 广西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并存在汉城型汉坦病毒的流行。
目的 探讨造成此次恙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造成此次恙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以搜索到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作为病例组,按1∶2个体匹配的方式,随机选择与病例所在行政村的同村、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同性别且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村民为对照。统计分析方法用1∶M的条件logistic回归,数据录入用EpiData 3.1软件,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现恙虫病病例78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16例,临床诊断病例34例,疑似病例28例。1∶M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种庄稼是造成此次恙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Or=6.33,95%CI:1.12~37.25)。进一步分析得知,51.6%的病例和22.8%的对照人群参加了收黄豆,是恙虫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3.62,95%CI:1.36~9.59),尚不能认为收玉米和种麦与本次恙虫病流行有关(P>0.05)。结论 此次事件是由于农民收黄豆时未采取保护措施而被恙螨幼虫叮咬引起的恙虫病流行。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及通化县林区人群、生物媒介蜱和宿主动物鼠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 在长白及通化县林区采集人群血清,并随机选择采样点进行捕蜱、捕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巢式PCR对蜱、鼠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同时蜱、鼠标本接种BSK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从长白及通化县检查到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长白县为12.04%(36/299),通化县为9.35%(23/246);蜱的带菌率,长白县为27.08%(39/144),通化县为20.41%(20/98);鼠的带菌率,长白及通化县均为10.00%(4/40,1/10)。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和鼠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存在Borrelia garinii。结论 从血清学上证实长白及通化林区人群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从病原学上证实全沟硬蜱和黑线姬鼠是当地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宿主。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04-2008年登革热流行态势,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08年网络直报系统登革热疫情统计数据、卡片个案及现场调查等信息,用ArcView GIS 3.3及Excel 2007软件对2004-2008年登革热流行形式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2004-2008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6例,除2月外各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以9-10月最多。104例为来自缅甸、老挝为主的东南亚各国的输入病例,12例为本地感染病例。就诊属地县(市、区)涉及10个一线边境县(市、区)及4个非边境县(市、区)。本省、外省、外籍各类人群均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男性病例多于女性;7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0~9、15~29、35~39及50~54岁年龄组居多,占72.41%(84/116);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农民、学生、工人、散居儿童、干部职员和民工为主。结论 云南省登革热主要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病例,我国与缅甸、老挝接壤的边境地区是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带,男性、商业服务者、农民、学生、工人和散居儿童是感染该病高风险人群和重点防控对象。
在鉴定采自我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库蠓标本期间,新发现库蠓属一新种和瑞丽库蠓(Culicoides ruliensis Lee,1980)雄虫。易贡库蠓,新种Culicoides yigongensis sp. nov.。 该新种的翅斑与Culicoides chengduensis Zhuo et Lee, 1984和Culicoides liubaensis Liu et Wu 2005相近似,但这二者雄虫阳茎中叶和阳基侧突的形状与本新种明显不同。瑞丽库蠓新发现雄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的 测定杀鼠灵对淮安地区黄胸鼠的杀灭效果及其黄胸鼠凝血酶原时间(PT)。方法 杀灭效果实验采用摄食法,PT测定采用仪器法。结果 淮安地区15只黄胸鼠在观察期内全部死亡,平均死亡天数为10.13 d,平均消耗杀鼠灵(原药)为2.57 mg/kg, 平均PT值(以INR表示)为1.41,雌雄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P=0.876)。结论 杀鼠灵可以有效地杀灭淮安地区黄胸鼠,所测得的黄胸鼠PT值范围为0.94~2.88。
目的 防控黑龙江省农区村屯鼠害。方法 以村屯为核心和最小单位、以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和毒饵保护器(水泥毒饵站)为主要技术手段, 以褐家鼠、 小家鼠主要集中在村屯的秋冬季为防控的切入时机, 长期投放水泥毒饵站。结果 从毒饵取食量上看,在一年半的村屯鼠害防控试验中毒饵消耗量下降了95.65%;在处理后4个月通过夹夜法调查夹捕率下降了83.67%;次年的毒饵消耗量最大反弹高度仅相当于前一年同期最大量的23%。结论 解决了村屯灭鼠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同时探索出较为简单的灭鼠方式,达到了对村屯鼠害持续控制的目的,且对人、畜、禽安全。
目的 了解东阳市城区蜚蠊种群组成、分布、季节消长及其侵害情况,为蜚蠊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粘蟑纸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东阳市城区共发现蜚蠊3种,隶属2科2属,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布放粘蟑纸3000张,捕获蜚蠊977只,阳性蜚蠊张数为391张,侵害率为0~31.2%,不同行业蜚蠊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1,P<0.01)。6-11月为蜚蠊密度高峰期,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7-9月侵害率最高,不同月份蜚蠊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01,P<0.01)。结论 东阳市城区蜚蠊孳生场所主要是农贸市场、医院和饮食行业,近年来侵害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向医院和居民住宅蔓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目的 了解福建省沿海各口岸蝇类分布、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以及病原携带现状。方法 2006-2009年在福建省沿海宁德、福州机场、马尾、莆田、泉州、厦门6个国境口岸调查不同环境蝇种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以笼诱法计算蝇密度〔只/(笼·d)〕;对不同环境蝇密度和季节消长数据采用SPSS 1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环境及重要蝇种进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在6个口岸共查获各种蝇类190 034只,隶属于5科34属65种,宁德查获13种,福州机场40种,马尾37种,莆田32种,泉州18种,厦门21种。在捕获的蝇类中,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蝇总数的42.92%;其次是家蝇和丝光绿蝇,分别占14.93%和10.91%。密度指数最高的生境是垃圾堆〔149.42只/(笼·d)〕,其次是污水处理场和食品厂外,分别为139.67和132.18只/(笼·d);货站/仓库为最低〔13.08只/(笼·d)〕。厦门、福州机场和马尾口岸的蝇密度高峰期迟于莆田、泉州和宁德口岸约2个月;除宁德、福州机场外,4个口岸的蝇密度消长均呈双峰型。部分口岸及蝇类检出大量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结论 福州机场、马尾和莆田口岸蝇种较多;6个口岸蝇类密度远高于国家口岸蝇类控制标准,而优势蝇种基本一致。蝇类密度指数趋高和病原检测结果提示,口岸存在肠道传染病流行的潜在危险;搞好口岸环境整治是控制蝇类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目的 采用不同监测方法,研究所获取的蚊虫种类及其密度、消长情况,掌握其分布规律,探索不同监测方法所获取的优势蚊种,为正确开展蚊虫密度监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媒介生物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较为准确的预警信息。方法 按照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进行调查监测。结果 蚊幼虫密度监测显示,闲置容器的阳性率每年7-9月所占比例最大。容器指数为36.83%,房屋指数为34.86%,布雷图指数为24.14;成蚊采用灯诱法、人诱法、诱蚊诱卵器等方法,对2006-2009年宝鸡市区及部分县(区)蚊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蚊虫种类与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有很大关系。不同监测方法、不同生态环境所获取的蚊虫种类不同,灯诱法采集的蚊虫种类和数量最多,所获蚊虫主要为淡色库蚊(占58.82%);人诱法所获蚊虫主要为白纹伊蚊(占77.09%);捕捉法畜舍以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为主,分别占60.94%和22.21%。城市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养殖耕种区以淡色库蚊为主,分别占90.00%、40.45%和70.05%,特殊场所以白纹伊蚊为主(占36.80%)。宝鸡市蚊虫密度8月达最高峰。结论 监测方法不同所获蚊虫种类不同。因此,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合理选择监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建议在蚊密度高峰来临前的4-5月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减少蚊媒传染病的发生。通过有效掌握宝鸡市蚊虫种类、密度,给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打下了基础。
目的 了解安康城区媒介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分别以人工小时法、笼诱法、粘捕法和夹日法调查蚊、蝇、蜚蠊、鼠的种类和密度。结果 调查发现蚊虫有4属6种,骚扰阿蚊为主要优势种(占41.06%),其次为中华按蚊(占19.69%)和三带喙库蚊(占17.48%);8月下旬为全年蚊密度高峰期;蝇类有2科8属8种, 市蝇为优势种(占48.68%), 其次为家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26.78%、9.55%和4.84%,7月为全年蝇密度高峰期;蜚蠊有2科2属2种, 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1.42%和48.58%,11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期;鼠类有1科3属3种,褐家鼠为优势鼠种(90.34%),其次是小家鼠(6.90%),鼠密度最高月份为9-10月。结论 安康城区媒介生物的密度较高,建议政府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将媒介生物的密度降至国家卫生城市控制标准,有效预防控制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鼠类变动趋势,及时采取对策,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 自1959年以来连续在三峡库区宜昌段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及密度。结果 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鼠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室外鼠密度高于室内。1971-1980年鼠密度达到最高值(12.98%)。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点(1.16%),库区4次卫生清底、库区各县(市)积极灭鼠效果显著。室内外鼠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可能与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种群的迁移扩散和种间竞争有关。结论 库区鼠密度受库区卫生清底影响较大,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目的 了解宝山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媒介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诱饵用生花生米);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诱捕法;蜚蠊监测采用粘蟑纸粘捕法。结果 2006-2008年共布放鼠夹25 898夹次,有效夹24 237夹次,捕鼠77只,鼠密度为0.32%;捕获蚊虫5345只,蚊密度为9.28只/人工小时;共布放诱蝇笼540个,捕获蝇类932只,平均蝇密度为1.73只/笼;布放并回收粘蟑纸6480张,其中阳性448张,捕获蜚蠊3316只,平均密度为0.51只/张,平均侵害率为6.91%,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结论 褐家鼠、小家鼠、淡色库蚊、丝光绿蝇、家蝇以及德国小蠊是宝山区防制的主要对象,要降低其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目的 掌握闵行区的蝇类密度与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笼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1个配有新鲜饵料的天幕式捕蝇笼,放置6 h(9:00-15:00),收集到的蝇类用乙醚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数量,并计算蝇类密度。结果 闵行区2008年平均蝇类密度为1.09只/笼;其中绿化带、农贸市场、居民小区分别为1.44、1.15和0.95只/笼;优势蝇种为家蝇、绿蝇、麻蝇和金蝇;蝇类季节消长呈双峰型,高峰在6、9月。结论 不同季节、不同生态环境的蝇类密度和种群均有差异,气温、孳生环境、防治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关部门应在冬末春初及早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以达到降低蝇密度,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目的 分析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发生和动物宿主分布关系,提出防控策略。方法 用夹夜法开展HFRS宿主动物监测,用Excel和Epi Info等统计软件分析疫情资料。结果 承德市自1984年出现HFRS病例后,根据疫情情况开展病例血清学核实和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捕获鼠种包括北社鼠、黑线姬鼠、大林姬鼠、棕背鼠平、褐家鼠、大仓鼠、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等多种小兽,捕获的带病毒鼠种主要有褐家鼠、黑线姬鼠、北社鼠、大林姬鼠。其中大林姬鼠是2004年秋季在平泉县首次发现的带病毒鼠种,北社鼠为2005年首次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发现的带病毒鼠种。鼠带病毒率最高年度为2002年(8.40%),2005年以后未发现带病毒鼠。结论 承德市仍以家鼠型HFRS为主,加强辖区内的监测、免疫和灭鼠工作,对重点人群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目的 了解济南市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因素,为防控狂犬病提供科学对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个案调查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08年济南市发生狂犬病17例,均死亡。患者以农民为主,占64.71%(11/17)。1例患者暴露史不详,有明确暴露史的患者100%(16/16)因犬咬伤引起发病。有暴露史的患者中87.50%(14/16)为Ⅲ级暴露,暴露后31.25%(5/16)的患者伤口未做任何处理,37.50%(6/16)的患者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在正规门诊规范处置伤口和接种疫苗者仅1例,但该患者伤口位于头面部,伤势严重,且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不规范。结论 济南市狂犬病发病以农民为主,与暴露人群未能及时规范处理伤口,未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被动免疫剂有关。应继续加大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人群处置伤口和疫苗接种的及时性。
目的 了解湖北省黄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8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PCR。结果 黄石市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1.99%,密度为3.97只/人工小时;蚊密度最高峰出现在6月下半月,7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2%,最高村阳性率7.2%,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 湖北省黄石市乙脑传播媒介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虫密度增高而变化,存在乙脑传播的自然环境。
目的 了解保山市2005-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2008年报告的乙脑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8年保山市共报告乙脑病例224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70/10万、2.68/10万、2.46/10万和2.35/10万,各年皆呈高度散发状态。流行高峰为7-8月,占总发病数的63.84%。主要发病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6.79%。死亡3例,病死率为1.34%。结论 保山市乙脑疫情得到了较好控制,但仍应加强预防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目的 通过对朝阳市1999-2008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病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推断布病流行菌种,找出主要传染源,为布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于1999-2008年对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全市7个县(市、区)的散发病例及暴发病例、畜间牛、羊开展血清学检测。通过对3类群体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运用Spearman相关的分析方法,找出人群年发病数与牛、羊存栏数,人群年发病数与牛、羊血清抗体阳性率,重点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与牛、羊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关系。结果 人群年发病数与牛、羊存栏数及与羊血清阳性率明显相关(r=0.779,P<0.01; r=0.816,P<0.01; r=0.857,P<0.01); 2009年对18例布病患者进行病原菌血培养,有2株为布鲁氏菌羊种菌3型。结论 朝阳市布病以羊种菌为主要流行菌种,在防治中羊应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
目的 研究葫芦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疫区分型,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疫情;实验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抗原,计算鼠带病毒率;采集HFRS恢复期患者血清,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分型。结果 1998年以来HFRS发病一直较高,2006年开始大幅下降;有比较明显的春季发病高峰,2-6月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1.37%;高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农民;鼠密度及鼠带病毒率一直较高;恢复期患者血清检测为家鼠型。结论 葫芦岛市HFRS疫情近年来下降幅度较大,主要与大范围疫苗接种有关;疫区型别为家鼠型,未向混合型疫区转变;应加强灭鼠、防鼠工作,加强既往接种人群长期预防效果观察和必要的强化免疫。
目的 分析目前我国有害生物防治业(PCO)从业人员整体状况及发展方向。方法 从PCO行业从业人员构成(包括从业年限、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情况、工资水平和健康保险等方面与国外同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我国PCO从业人员就业年限短、年龄跨度大、资历浅、文化程度低、工作稳定性差、工资待遇低,没有相应的职业健康保险,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PCO从业人员是决定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随着我国PCO从业人员整体状况改善,PCO行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从疟疾传播阻断疫苗常见候选抗原入手,分别讨论了配子受精前的靶抗原疫苗、配子受精后的靶抗原疫苗及蚊体内的相关抗原疫苗的研究现状,并对传播阻断疫苗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如抗原的反应原性、佐剂的应用效果等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疟疾传播阻断疫苗提供参考。
媒介监测是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监测方法对于做好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意义重大。该文就各种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比较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国内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流行病学意义较强的成蚊监测方法,并展望今后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黑胸散白蚁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北方的北京、天津、西安市危害房屋木结构,是长江流域及以北诸省(北纬40°以南)的主要害虫之一。该文主要对黑胸散白蚁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做一概述,黑胸散白蚁的有效防治方法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为进一步研究河北省鼠疫疫源地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该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做了总结,分别从生化特征、营养需求、质粒特征、毒力因子、毒力和毒素几方面进行介绍,发现河北省分离的鼠疫菌属于B群鄂尔多斯高原型,营养需求表现为对甘氨酸的半依赖和对色氨酸的营养依赖,含有4种质粒,其中13×106质粒是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所特有,有的菌株缺失45×106质粒,全部菌株表现为F1抗原和鼠疫菌素(PstⅠ)阳性,而鼠疫菌色素沉着(Pgm)和VW抗原阳性仅占一定比例,表现为遗传的不稳定性,中等毒力。
目的 控制鼠密度,保障首都国际机场口岸的公共卫生安全。方法 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9年10月15-17日开展日常鼠密度监测,发现局部区域平均鼠密度达5.17%,超过国际卫生机场要求,立即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处理,包括成立应急处置工作组、确定灭鼠方案、实施投药灭鼠和布放粘鼠板相结合的综合灭鼠措施。结果 经过30 d的应急处理,鼠密度(夹夜法)下降至0.50%,40 d后再次监测,鼠密度(夹夜法)降为0。结论 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对妥善处理鼠密度增高事件起到重要作用。
机场是对鸟类、鼠类等野生动物实施严格控制管理的特殊地区。该文通过对机场鼠类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机场鼠害的综合防制策略,即坚持长期的鼠情监测、清除鼠类栖息生境、实施多种手段的猎杀,并对机场鼠害防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城市环境的复杂性为鼠类提供了多种适宜生存繁殖的空间,致使城市鼠害严重且防制困难,给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隐患和侵扰。该文在分析我国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和城市害鼠的习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城市害鼠的分布和侵害特点进行阐述,并探讨目前我国城市鼠害防制的难点及抗药性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因鼠而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鼠害防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