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2019, Vol. 30 ›› Issue (2): 128-133.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3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赵宁,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GUO Yu-hong, WU Hai-xia, LIU Xiao-bo, YUE Yu-juan, REN Dong-sheng, ZHAO Ning, LI Gui-chang, SONG Xiu-ping, LU Liang, LIU Qi-yong
摘要: 目的 分析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蚊媒监测资料,了解蚊媒构成、分布、密度变化等,为蚊媒传染病流行风险提供基础资料,为媒介蚊虫防制提供指导。方法 2018年,采用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BI)法、勺捕法、路径法采集蚊虫并记录采集数量,收集31个省级单位90个国家级监测点2018年全年蚊媒监测数据,利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我国居民区蚊虫种类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60.25%,其他依次为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1.64%、7.19%、2.61%和0.23%;各类生境中,以牲畜棚中的蚊密度最高,达31.96只/(灯·夜),其次为养殖场和农户,分别为13.08和11.32只/(灯·夜),公园、医院、居民区蚊密度相对较低;成蚊密度4-5月开始上升,6-9月保持在高位,10月下降,幼蚊密度上升略早于成蚊;双层叠帐法在各类生境中均捕获数量较多的白纹伊蚊,特别是6-9月蚊密度较高;BI法结果显示,农村自然村BI值最高(22.04)。结论 2018年全国蚊虫监测数据提示,我国居民区具有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蚊媒疾病流行风险;养殖场蚊密度远低于牲畜棚,集约饲养是一种抑制蚊虫孳生的重要方式;蚊虫高峰活动期在6-9月,但在早期的调查中即有阳性水体,提示应及早开展蚊媒防控;农村自然村蚊密度高,存在蚊媒疾病传播风险。建议各监测点持续加强蚊媒监测工作,为靶标蚊虫的控制,为蚊媒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