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芝旭,杜慧,吴凡,等. 伊蚊的监测与防治[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7,23(6):575-580. [2] 高强,周毅彬,冷培恩,等. 人诱停落法不同环境与昼夜时段成蚊种群构成的差异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5):424-427. [3] 邓海平,徐友祥,王韶华. 3种采集方法捕蚊效果的比较[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4):346-347,351. [4] 茌静,古文媚,陈戊申,等. 3种媒介伊蚊监测方法在登革热疫点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5):495-497,508. DOI:10.11853/j.issn.1003.4692. 2015.05.01 [5] 黄春文,林灵,汪攀. 人诱挥网法与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效果比较[J]. 职业与健康,2016,32(20):2846-2848. DOI:10.13329/j.cnki.zyyjk.2016.0897. [6] 杨维芳,徐燕,褚宏亮,等.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5):432-435. DOI:10.3969/j.issn.1003-4692.2008. 05.015.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8] 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9] 郭玉红,陈传伟,朱丽,等. 河南省永城市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初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5):484-48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3797-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 陆宝麟,许锦江,俞渊.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9卷.双翅目:蚊科(下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88-106. [12] 帅淑芬,李奕基,陈晓光. 常用蚊媒监测方法概述[J].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0):1292-1296. [13] 周毅彬,冷培恩,朱江,等. 人诱法和CO2诱捕法在白纹伊蚊监测中的比较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1,17(3):171-173. [14] 杨维芳,褚宏亮,田野,等. 两种采样方法捕获稻田蚊虫效果的比较[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21(4):362-366. [15] 邢丹,孙响,张恒端,等. 新疆伊犁三道河地区蚊种组成及昼夜消长[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4):379-381. [16] 高强,曹晖,熊成龙,等. 两种方法监测成蚊种群构成与变化的差异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21(3):254-258. [17] 刘传鸽,罗琳,胡龙飞. 蚊类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检验检疫学刊,2013,23(1):52-57. [18] 郭玉红,刘京利,鲁亮,等. 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6):529-532. [19] Patz JA,Reisen WK. Immunology,climate change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J]. Trends Immunol,2001,22(4):171-172. DOI:10.1016/S1471-4906(01)01867-1. [20] 周毅彬,冷培恩,顾君忠,等. 上海市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5):405-407.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05. [21] 苏露,张子武,栾荣生,等. 2010-2012年成都市城区气象因素对白纹伊蚊密度影响研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31(11):859-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