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2] 陆宝麟,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67, 375-418, 621-636.
[3] 吴彤宇,李培羽,陈树斌,等. 天津市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6):489-492.
[4] 钱坤,韩玉华,薛素琴,等. 2006-2008年北京市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1):31-33.
[5] 罗央努,胡益. 2008年慈溪市病媒生物监测结果[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492-494.
[6] 宋华,孔祥力,丰源,等. 曲阜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20(3):257-260.
[7] 郑朝军,徐仁权,冷培恩,等. 不同诱蝇材料在捕蝇笼中诱蝇效果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3):194-196.
[8] 金伟东,韦悦,裘剑飞,等. 绍兴市区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8, 14(5):362-365.
[9] 唐曼贞,吴红卫,曹森,等. 2006年郴州市病媒生物监测分析与防制探讨[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4(4):305-307.
[10] 秦迪,申同洋,王效凤,等. 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病媒生物调查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 17(4):289-292.
[11] 林良强,张韶华,梁焯南,等. 深圳市2012年病媒生物调查与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180-182.
[12] 彭莱,何俊,肖珊,等. 长沙市2006-2015年鼠密度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617-619.
[13] 齐欣,孙耘芹. 德国小蠊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1):73-75.
[14] 李文东,李静媚.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病媒生物监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486-489.
[15] 刘令初,周群玉,赵怡双,等. 台州市2011-2014年蜚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299-301.
[16] 陈秀锦,袁高林,叶恩禧. 宁德市常见蝇类携带病原菌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5):639-640.
[17] 林少杰,杨倬. 医院中蟑螂致病菌携带状况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4):597-598.
[18] 何建邯. 国内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3):257-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