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剑峰.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27(19):3462-3464.
[2] 蔡松武,段金花,刘文华,等. 广东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4):357-359,362.
[3] 孟凤霞,王义冠,冯磊,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1):4-10.
[4] 薛瑞德. 媒介蚊虫抗性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策[J]. 医学动物防制,1991,7(2):65-6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6347-2010 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王义冠,师灿南,林国松,等. 广东省潮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 (3):228-231.
[7] Zhang K,Zhang W,Zhang S,et al. Susceptibility of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Laodelphax striatellus(Hemiptera:Delphacidae)to six insecticides in China[J]. J Econ Entomol,2014,107(5): 1916-1922.
[8] 蔡松武,林立丰,段金花,等. 广东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与抗性治理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 (4):274-276.
[9] 李成玲,严子锵,江毅民,等. 广州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3,24(6): 487-489.
[10] 邓惠,刘旭振,蓝志忠,等. 广东省韶关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5(2):203-205.
[11] 李永军,刘起勇,奚志勇. 应用沃尔巴克氏体通过种群替换阻断蚊媒病的传播[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 (1):11-15.
[12] 黄晓,李超,李军,等. 褐尾库蚊捕食白纹伊蚊的初步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1):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