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EB/OL]. (2005-08-10)[2015-12-10].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dgr/jc/200508/t20050810_24741.htm.
[2] 陆宝麟,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4-4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 216-2008 登革热诊断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 杨绍基,任红. 传染病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8-99.
[5] 岑迪, 吴建根,徐毅,等. 血清库在登革热抗体水平调查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6):734-735.
[6] 夏生林,汪涛,舒波,等. 中山市2005-2007年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J]. 热带医学杂志,2008,8(6):619-620,625.
[7] 吕炜,黄谊,段丽琼,等. 2007-2011年湖南省蚊媒传染病与蚊虫密度季节消长相关性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62-1664.
[8]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登革热防治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34.
[9] 郭玉红,王君,刘起勇,等. 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综合治理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6):588-590.
[10] 孟凤霞,王义冠,冯磊,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1):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