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兰萍,耿荣庆,刘忠权,等. 江苏沿海地区入侵害虫和病原生物的现状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48, 13776.
[2] 刘文羽,杨尚波,唐杰. 阜宁县2010-2011年按蚊种群及密度监测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3,24(3):43-44.
[3] 朱海波. 盐城市盐都区2013年病媒生物密度监测[J]. 江苏卫生保健,2014,16(2):31-32.
[4] 吴争鸣,朱淮民,常唐喜,等.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蚊虫密度调查与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4):310-313.
[5] 姜仁杰,沈进进,张盐珠,等. 盐城市2006 年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6):636-638.
[6] 张育富,褚宏亮,刘大鹏,等. 江苏省沿海地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危害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5):399-404.
[7] 杨维芳,徐燕,褚宏亮,等. 2002-2007 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5):432-435.
[8] 吴光华. 我国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华传染病学杂志,2000,18(2):142-144.
[9] Li TG,Yang ZC,Dong ZQ,et al.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risk of scrub typhus in Guangzhou, southern China,2006-2012[J]. BMC Infect Dis,2014,14:139.
[10] 刘光中,朱凤才,吴扬生,等. 江苏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 江苏预防医学,2002,13(1):80-83.
[11] Zhang YZ, Dong X, Li X, et al. Seoul virus and hantavirus disease, Shenya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Emerg Infect Dis,2009,15(2):200-206.
[12] 郭恒彬, 吴光华, 徐毛华,等. 秋冬型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1):27-30.
[13] 姜志宽,吴光华,王长军,等. 我国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3):209-212.
[14] 刘洋,黄学勇,杜燕华,等. 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6):500-504.
[15] 马婷,龚震宇,张严峻,等. 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宿主媒介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4):353-356.
[16] 王庆奎,葛恒明,胡建利,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鼠体内携带情况的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902-2904.
[17] Li CX, Shi M, Tian JH, et al. Unprecedented genomic diversity of RNA viruses in arthropods reveals the ancestry of negative-sense RNA viruses[J]. Elife,2015. DOI:10.7554/eLife.05378.
[18] 张云,吴光华,邓小昭,等. 东南沿海地区地理景观与恙虫病流行特征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74-175.
[19] 邓小昭,张云,王忠灿,等. 东南沿海地区地理景观与HFRS流行特征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76-177.
[20] 祖荣强,吴扬生,朱凤才,等. 江苏省1996-2000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109-112.
[21] 林献丹,郭文平,王文,等. 汉坦病毒在温州市人与动物间的流行情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3):235-237. |